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游山玩水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年后,赴美自费公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和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LL.M(1987,美国商法与税法)、M.A(1992,美国法律制度)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学科研究)学位。实验生活多年,几度见异思迁,专业换了不少,飘流各地(包括海外),似乎才觉悟自己别无所能,只能读书、教书。主要著述有学术论文、评论70余篇:自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阅读秩序》《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规制与发展》《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法理学问题》《司法过程的性质》《国家篇·法律篇》。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它力求开掘只有中国学者(由于其在自存环境和文化修养上的比较优势)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基层司法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同时又对一般司法制度具有理论意义问题,给读者智识的挑战和思想的愉悦。
本书分四编。第一编以送法下乡、法院行政和审判委员会三个制度为切入点从达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基层司法的制度问题及理论问题。第二编针对区际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司法研究之空白;集中考察基层司法中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力求将传统司法理论中看不见的初审法官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化”,纳入一般的理论分析。第三编考察中国基层司法中包括法官在内的各类法律人。第四编考察了法律实证调查中的权力问题。是对本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都说西窗法雨会给初学法学者很大的兴趣,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送法下乡!第一次如此沉浸于一本法律类的书,看到2点竟然还舍不得睡觉!迫于第二天的课!其实有时在想在课堂上的收获还不如此吧!但为什么大学的可不是自由上呢?中国有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社会资源,中国需要自己找到...
评分立足现实的研究 今天的一个问题,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实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分析框架?对于我们了解现实增加了什么样的背景材料?而这些具体的现实的可能的情况,对于我们进行分析各种问题的时候,提出了多少不能将之忽略的要求?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评分 评分苏力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主题鲜明、新意迭出,力图糅合“本土资源”与“西学源流”的冲突,是难得的有“意思”的书:文章立论是法律专著,研究理路是本土调研,叙述手法是文学深描,论证精神是历史唯物主义。全书总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以送法下乡、法院行政...
二读。也许是苏力最好的一本书。苏力强调经验研究,反对在概念中打转,反对法学研究中充斥意识形态或他有时说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在法学界,“理论结合实践”的口号是天然的学术正确,但这一口号也仅仅停留于口号,具体的法学研究中经验研究极度缺乏,更多是通过挂靠“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之类的套话把自己的主张和现实“结合”起来,是在缺乏经验研究支撑的命题之间打转。我也反对空疏的研究,而所谓具体、扎实的研究一定要有材料:或者做文本,或者做经验研究,而不是在口号层面打转。就此而言,当下的法学研究不仅缺少经验研究,也缺少真正的文本研究,没有严肃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苏力认为没意义?),只有意识形态口号,只有真理昭明后的启蒙宣传,写的是社论而非学术论文。严肃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只会破除意识形态身上的理所当然性。
评分受够了法学高教教科书之后踏踏实实的实用主义带来的智识愉悦
评分一种对知识的清洗与重塑,它的最大价值是引起了反思与怀疑。它提供了一种饶有价值的偏见,从法治本土资源与中国的主体性出发揭橥出当下被西方法学理论的意识形态霸权所压抑遮蔽的“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为中国法学乃至法治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进路。在当今中国的政治谱系中,苏力的观点仍然是比较保守主义的,而后现代主义的帽子似乎也不是诬告,书中的理论叙事范式是建构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福柯的微观权力运作之探寻的方法论上的。书中徘徊着马克思,尼采与福柯的幽灵。
评分堪称字字珠玑
评分在深圳的火车夜读过来,晃晃荡荡的,书里写的也不是什么刻板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