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好:现代日本杰出的思想家。他在1943年与武田泰淳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文学研究会,并出版《中国文学月报》直至1943年研究会解散为止。在六十年代安保运动前后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对于竹内好而言,中国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契机,在这一悖论的层面上,竹内好把中国、把鲁迅变成了自己一生奋斗的精神原点。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中提出“中国作为方法,世界作为目的”的论点,借用他的这个说法,我也想提出“作为方法的日本”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希望破除将研究对象作为异文化的客体、标签化、脸谱化的研究思路,走出“我们”、“他们”这样旗帜鲜明的阵营,站在作为个体...
评分虽然只是一篇公选的课程结课作业 一、 历史深处的忧虑 人们总是把鲁迅先生看做那个时代一个标杆式的人物,是直观意义上的“战士”,却很少有人愿意从那张时代的大网中跳脱出来,顺着鲁迅先生深邃的目光,去看穿他骨子里的埋在历史深处的忧虑。 自鲁迅的作品被大量编入中小学...
评分小序:此文稿为去年10月14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资格考读书会上作主题发言依据的读书笔记和讲稿。由于一种“身在北大而心不在”的惶然失焦的肉体感觉,一直没有将它的章节和内容整理、拓展成完整的文章。竹内好氏于日中战争正酣时来到沦陷时期的北平留学,过着一...
评分第一,我同意竹内好对欧洲、日本和中国的观察。 欧洲文化是扩张性的,因为理性本质上是扩张性的。日本会迅速有样学样,而中国比较固执。 第二,我不同意他对鲁迅的判断。 竹内好说鲁迅绝望,其实鲁迅说的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日本人自己喜欢绝望就行了,不要...
评分——读韩毓海《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 认真地读了一遍韩毓海《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一文,我作为一个日本文化研究的陌生者,对韩毓海文章中辨析“明治维新”与“昭和维新”的区别很受启发。前者主题是“脱亚入欧”,但在这个过程中,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欧洲普遍主义日本政...
重读……竹内以其自身向度的纠结感共鸣了一部分的鲁迅的绝望。 又,想起在日研中心跟着孙歌老师一起阅读的课堂时光。
评分竹内否定“合理主义”的官学而选择介入,并在鲁迅身上找到了他希望看到的全部可能性。而民族国家作为这一信念的指向物未受过怀疑,但正是这种坚信使他的思想抵达了(尤其是扩散至非欧国家的,并同时也由此是反噬欧洲本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可能性之边界。就此可言,将前期的竹内说成反权威主义的独行侠并不完全精准。而《近代的超克》的贡献则在于其“二重结构”一语,它道破了当“现代”浮现在脑海中时,我们所面临的基本矛盾。
评分与正文相比,译者的序言反而更加不好懂,其实可以把道理说的更平实一点的
评分竹内好太浪漫了,他在学界只能是失望和孤独的。
评分与正文相比,译者的序言反而更加不好懂,其实可以把道理说的更平实一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