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心,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赴美深造,1984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2000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任该校历史系讲座教授暨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社会史、上海都市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英文著作有: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 (1990), Provincial Passages: Culture, Space,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1996), Shanghai Splendor: Economic Sentimen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2007)等。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京、沪两地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民国政治、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叙述了民国都会学院精英在政治、学术的交互拉力中虽取得国际化,但在国内环境中却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艰难过程,是作者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上海都市文化史领域研究多年的一部力作。
叶文心《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一书的英文版初版于1990年,时隔20多年后才出了中文版,在民国社会文化史领域可谓先来而后到。虽然时隔多年,这本书却并未贬值,甚至可以说对今天的读者更有吸引力。最近几年的“民国热”,使民国时期的大学也备受关注,尤其是作为当下中国大学...
评分《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2年12月23日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2/12/23/916103.shtml 近些年来民国题材的著作一直是图书市场的宠儿,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大学,出于对当下大学教育的诸多不满,常常被塑造为散发着理想主义气息的圣地,成为人们津津...
评分“但是曾几何时,峰回路转,现实社会不少眼前的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回响,仿佛空谷足音,几十年后起伏共鸣,这是想不到的古今观想。”这是作者叶文心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一段话,当时的我不知为何就动手将这段话抄了下来,读完全书再回顾,觉得对我而言,这就是此书的文眼。 ...
评分摔啊,国内死活找不到英文版的,托香港的、英国的同学找,都是review,电子版没有,LSE图书馆有现成的,可惜看不到。台湾的熟人说可以带我去台大图书馆找找,好希望有啊。待见吧。 译者真是做了一份良心活儿。翻译很好。读完后最深的感受就是标题“于过去见到现在”。 比如,...
评分这些年,对民国大学的怀旧成为文化界的一股经久不衰的热潮,何兆武《上学记》、鹿桥《未央歌》、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等口述史、文艺小说与回忆录作品,让很多如今在日益工具理性化和行政化的宰制之下疲于奔命的师生,都对那段消逝的民国大学史有着重温进而接续的心情,与...
好书,发现教育是怎样一步步被政治所侵害的。 才发现,作者是我舅妈的姐姐。。。(2015年6月补记)
评分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略有不足的最后一章,感觉作者面面俱到地像对当时大学生做一全面点评,可是无论是材料还是分析都欠深入,海外汉学的弊病大都在此,喜欢高屋建筑,却又缺乏绵密有说服的材料和论争。 此书,如果能够王东杰的《国家与地方的学术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互为表里来阅读,更为有趣,前书可见海外学人的作风,而后书虽然作者强调受了叙事史学和后现代史学的影响,鄙意认为还是走得中国传统史学治学。治史路径贯中西固然好,不过如若只能求取一端,陈寅恪先生后来的“史学之变”,的确应该是我朝学人应该做的选择。
评分出中译本了,写博士论文时很重要的参考书,叶文心的另一本《外省行人》希望也有人能翻译出来
评分材料翔实,分析略嫌不足 | p.63的“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应指南洋模范
评分出人意料的好,教会、城市资产阶级、当局三种模式下的大学,唯一遗憾的是关于党化教育的讨论还是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