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青年学者、作家。皖北人,生于1982年,200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致力于政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撰有《从黄昏起飞》《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百年孤影》、《酒罢问君三语》《少年游》《岂有文章觉天下》《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鹅城人物志》《不为什么而读书》等。
◎守旧、渐进、激进,哪一条路更适合内外交困的大清?
◎变法者如何处理与既得利益者的关系,既得利益者又如何处理与变法者的关系?
◎两甲子后反思戊戌变法,如何考量其成败得失?
◎一世纪后重审大清国运,如何评判其盛衰兴亡?
◎激进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导演的一场政治运动,当推戊戌变法。故此,让我们的目光退回到两甲子前的戊戌年,洞察激进的起源,追究“说什么激进”背后的“为什么激进”。
激进是一柄双刃剑,有人视之为潮流,有人则视之为旋涡,在后者眼里,中国从近代向现代转型,所感染的一大病症即可形容为“激进之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告别革命”的呼喊声中,对激进主义的剧烈批判构成了中国学界与舆论界的主流。可是,如果不能洞察激进的起源,如果不去追究“说什么激进”背后的“为什么激进”,如果不愿设身处地去追索为什么众多国人会投身激进之河,那么不管后世的批判多么慷慨激昂,多么痛心疾首,都无法驱散激进的身影……
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由此走入穷途,其所孕育的变革精神,引领中国走上了图存自强、求索新路的征程。 本书是青年学人羽戈的一本小册子,意在还原历史细节,从更加丰富生动的维度观察百日维新的动力与遗产。 正所谓“历史...
评分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由此走入穷途,其所孕育的变革精神,引领中国走上了图存自强、求索新路的征程。 本书是青年学人羽戈的一本小册子,意在还原历史细节,从更加丰富生动的维度观察百日维新的动力与遗产。 正所谓“历史...
评分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由此走入穷途,其所孕育的变革精神,引领中国走上了图存自强、求索新路的征程。 本书是青年学人羽戈的一本小册子,意在还原历史细节,从更加丰富生动的维度观察百日维新的动力与遗产。 正所谓“历史...
评分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由此走入穷途,其所孕育的变革精神,引领中国走上了图存自强、求索新路的征程。 本书是青年学人羽戈的一本小册子,意在还原历史细节,从更加丰富生动的维度观察百日维新的动力与遗产。 正所谓“历史...
评分两个甲子前的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由此走入穷途,其所孕育的变革精神,引领中国走上了图存自强、求索新路的征程。 本书是青年学人羽戈的一本小册子,意在还原历史细节,从更加丰富生动的维度观察百日维新的动力与遗产。 正所谓“历史...
温和的考证,谨慎的措辞。有些地方三言两语便挈中其要,如康有为以一种革命的姿态从事改革;如谭嗣同由革命向改革的转向;再如大清采康提出之“上策”却依然不见兴盛之原因在于没有能人。面对国家眼前的大问题,是改革还是革命,是渐进还是激进,本书对此提供了一种见解——正确的答案是切入病症,再环顾四海之人才,选择一种措施。然而事实上的答案却是,理智与情感、持不同立场者有反作用力也有合力,综合作用之下有了“历史的选择”,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了。正如那“然而他所造之势,反把他淘汰,他所启动的时代,反把他抛弃”,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评分漫长的旅行终于读完,千年的变局中,面对时代的紧逼,前人所困惑迷茫的问题依旧是今人是大难题,我们在努力进步吗?
评分按需。D6中国政治
评分2019年2月。这两天,按照《激进之踵》的参考文献目录,补充了一些看得懂的材料,又有感触。去年,有一本打动我的历史通俗读物,即郑小悠博士《年羹尧之死》,也是汉唐阳光出版。该书论人及世,浓墨在事,是科班出身的史学素养使然。羽戈多一些江湖气。写人,则人与事相济,刀刃向制度史,特写向人心。如前作《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把一人写尽,材料吃透,面面俱观,杨度作为历史人物,以及作为人,便已丰神俱足。写人时,擅长“平心而论”,颇得现场感,隐有把酒相邀之姿。这是他性情的一面。这种性情,在虚构作品《鹅城人物志》中最得酣畅。这样的豪杰性情,使得他在戊戌组曲登场一众人物中,对于同类谭嗣同最为亲近。这样的性情,也恰呼应了钱穆先生所言“温情”,加上持平公允(历历在笔,且跋有专述),成第一流史家气象。
评分很有意思的小书,明显可以感觉到参考了茅海建老师等人的研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变法改革两手抓,碰到光绪后,投向变法,最终成为一生的包袱也是资本。谭嗣同本来是激进革命派,也受感于知遇之恩投入变法,至京后知变法难行,毅然谋划发动政变,围园杀后。至于袁世凯,也是在戊戌变法最后,骑虎难下,最终捞到政治资本,也背上了千古骂名。全书洋溢着理解之同情,也让读者不自觉代入了当年那个风起云涌之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