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是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美利坚合众国,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
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剧本在演出,孙中山等先行者经过十几年艰辛奋斗,终于将“一个人的革命”演化成全民族觉醒,只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政府阵前换将,启用袁世凯职掌朝政,南北对峙一下子由满汉之间的种族冲突变成了汉人之间的对决。辛亥革命后半场放弃了法国大革命的老套,在经过短暂和谈后,南北握手言欢,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对于辛亥革命这个结果,见仁见智,许多人觉得这场革命在列强和资产阶级介入后变质,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其实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1、 假使清代不是满人当政,情况又当如何? 同盟会要“驱除鞑虏”,光复会要“恢复汉室”,倘若大清王朝不是满人当政,这些口号不复存在,仅仅“平民权、建共和”,是不是有那么大的蛊惑力? 满清极端保守的部分皇室力量,对自己的统治和能力也不那么有信心,生怕汉人...
评分很久没有读书,用了一周时间读完了马勇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算是这两年来读书最快也最有效率的一本,而且还坐这儿写了书评。 读完这本书,上豆瓣做标记看了看书评,从中收获了一个词——温情。这词常看到,也大多用于形容一本书的风格,而具体怎样的文字才是温情...
评分很久没有读书,用了一周时间读完了马勇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算是这两年来读书最快也最有效率的一本,而且还坐这儿写了书评。 读完这本书,上豆瓣做标记看了看书评,从中收获了一个词——温情。这词常看到,也大多用于形容一本书的风格,而具体怎样的文字才是温情...
评分由新星出版社推出的《马勇讲史》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共四卷,分别冠之以《觉醒》《维新》《国变》和《革命》的名字,既是对晚清自洋务运动以后社会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是对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犯日益加剧之际,中国各阶层——人民大众、资产阶级、统治阶级按照各自的...
评分书看到了193页,还剩140页没读完,但实在憋不住,要来写几句话。本评论只对前193页负责。 1、该书的最大特色就是对清朝高层的描写去妖魔化。当写道清朝高层时频频用到“真诚”两字。我的疑惑在于马先生反复说清廷“真诚”推进宪政改革,那为什么结果弄了一个皇族内阁,对反对之...
以前受国共两党共同的革命史观影响,对晚清的政情和人物有许多脸谱化的印象。马勇老师这本著作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以温情和敬意的视角、清晰的史学逻辑结构,述论了晚清最后十年的历史,让今天的人重新认识清廷立宪回归主流的诚意和历史结局的蹊跷怪异以及先人特有的政治智慧,从而使华夏大地避免一场
评分同类书中较好的吧。算是现在这个学术界中较负责任的一本书。对以前的一些偏见的纠正
评分100年过去,中国还是那个中国
评分目前读到辛亥书籍中最好的一本
评分在2011年的“辛亥百年”无数热门书中,梅毅偏袒革命党,雪珥偏袒清政府,张鸣谁都批判,而社科院的马勇则明显占在中间派的立宪党立场上,作为体制内学者,马老先生显然力主温和改良和渐进宪政,因此文笔也相当温和理性,思想脉络显得平和儒雅,高瞻远瞩但毫不咄咄逼人,剖析问题气定神闲,对历史争议并不随波逐流,大量观点明显在借古谈今,作者试图尽量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当“和事老”,经常出现“xx派确实有问题,但xx派也有道理”的话语,衷心恤国的诚意令人感动。平心而论,当年的中国乱世,如果真按马勇的改良思路走,无革命无内战,我们真的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牺牲和灾难。太过戏剧化的政治变动其实百害无一益,英雄辈出,往往是不祥之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