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王小波 杂文 我的精神家园 随笔 思想 中国文学 文学 中国
发表于2024-12-22
我的精神家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两个月后,他的杂文自选集《我的精神家园》出版。这是第一版的封面。相比于2002版出版的《我的精神家园》纪念版来说,这一版本没有纪念文章,只收有王自己的文字。当时这本书,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陆出版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一起上架,十月又出版了《沉默的大多数》。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有一个王小波。可惜,那时他已辞世,只留下书店里满架的王小波,像一场喧哗无声的葬礼。
王小波:学者,作家。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或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电影文学剧本《东宫西宫》及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文字。
独到见解背后的是良知与宽容,这是中国文人普遍缺乏的精神源泉。
评分看得晚了。
评分杂文不好写,写着写着就沦为了平庸或是偏激。小波的情绪虽然激荡不止,却依旧能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他的文章论辩性虽强,却也能让人禁不住发笑。不是每一篇都精彩,也不是每一个事例都别致,但是,这股揭示真理的认真劲儿就足以让我产生共鸣。当然,几近引起不寒而栗的更强烈的共鸣还是在于,我和他全部观点的不谋而合。
评分昨天在飞机上读王小波写给《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的序言,在春节可谓非常应景。他说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来源于村落,村落是个信息超导体,人与人很近,个人毫无秘密可言。由此产生了中国的耻感文化和村落的权威:“你怎么挣钱,别人不管;但你怎么过日子,大伙就要说话了”。婚丧嫁娶、生育与否,本来是个人意志;但村落里流行的是办事要让大家说好,大家羡慕。在村落的集体价值面前,个人往往身不由己。虽然不是活在自然村里,但是七大姑八大姨长辈们的社交圈,几乎就是这么个村落了。
评分讲真,这本书最后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书信。我读了才意识到,其实,我根本还没有遇见那个自己真正会爱的人。
坐在市图的自习室里,对面的女生开始翻一本崭新GRE。大红色的封面,哗哗作响。我低头看自己的面前,已经有些毛边了的纸张,是本很旧的王小波。 我的精神家园。扉页上的签名写着Cjm,是高中时候的作风。2002年2月的第二版。呵,高三的时候居然还有这样闲工夫! 翻开来看,空白...
评分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860392.html 我前阵子犯矫情。明明是在看电影、玩博客、逛网站、挂QQ,可非要在QQ的离开信息里面写上:“我在看书呢,有话说话”,以提醒自己别忘了看书,并且以示清高,获得一点自欺欺人的快感。于是终于有人问我,你在读什么?我赶紧回复...
评分小波,今夜,我又把《我的精神家园》读了一遍。而你已经离开我们十一年了。 小波,在我们还没碰过电脑的时代,你已经在用自己写的程序做统计。若你现在还活着,一定会做个Blogger吧?若真的是这样,我一定会把你当作我的首页。王小峰的幽默,和菜头的睿智,你都更胜一筹。你的...
评分为了找几个媚俗的例子,花了约莫一小时翻读了一下。从前都是半页就读不下去了,连我的师承等名篇也都是引文见过何其多次,却始终未得全貌。每每听人家颇怀敬意地谈起此人杂文,或想说点反话,但知道当代文学史的散文部分似乎是写到他这儿就结束了,所以又觉有愧意,只得屡屡缄...
评分王小波其人,我想不用多描述,那些真伪文艺青年们都差不多知道的…… 本来一开始吧,我是不知王小波为何人何物的,直到有一次读到一篇文章,粉丝群把自己叫做'特立独行的猪',我当时就相当的震惊,现在的粉丝们号根据偶像的特点给自己起外号,什么玉米啊、凉皮啊、映山红...
我的精神家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