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講疏

文心雕龍講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王元化,生於1920年,祖籍湖北江陵。童年隨父母在北京清華園度過,後在北京城內讀中學。抗戰後流亡上海,在上海居住至今。從青年時代開始,先後從事文學理論與思想史的研究工作。著作除《文心雕龍講疏》外,還有《文學沉思錄》

出版者: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王元化
出品人:三輝圖書
頁數:390
译者:
出版時間:2004-11
價格:37.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6335001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文心雕龍 
  • 王元化 
  • 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藝評論 
  • 古典文學 
  • 文論 
  • 比較文學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文心雕龍講疏》改名為《文心雕龍講疏》,取既有講話,也有疏記的意思。一九四六年,我在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任講師時,曾講授《文心雕龍》。《文心雕龍創作論》的某些觀點,即萌發在那時的講課中。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行文求圆求滑,颇符沪人秉性,立说迹近骑墙,甚少发明;对神思篇中的“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用“写意说”修正之前的“言尽意说”,自新可嘉,不过也透露出强古人从己意的故习,毕竟知道刘勰还有“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一句话。 纵...

評分

行文求圆求滑,颇符沪人秉性,立说迹近骑墙,甚少发明;对神思篇中的“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用“写意说”修正之前的“言尽意说”,自新可嘉,不过也透露出强古人从己意的故习,毕竟知道刘勰还有“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一句话。 纵...

評分

行文求圆求滑,颇符沪人秉性,立说迹近骑墙,甚少发明;对神思篇中的“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用“写意说”修正之前的“言尽意说”,自新可嘉,不过也透露出强古人从己意的故习,毕竟知道刘勰还有“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一句话。 纵...

評分

今天刚刚读完。 感觉除了可惜还是可惜。 不久前在天涯围观jp的时候,看到回帖说:研究中国古文很有趣,也很奢侈。 倒令我忽然释然,大概这是真的。 大概我追随的真是奢侈品,因此面对当中种种困难不要太忿怨。 王元化是前辈,本书出版在上世纪中国社会跌宕之前,而内容其实是...  

評分

本书自1979年以《文心雕龙创作论》书名出版后,迄今有十多年了。1984年,《文心雕龙创作论》印行第二版时,我曾在文字上略作修订,并在有关章节后增加了二版附记,以补充或订正原来的观点,使先后两种说法并存。这是效法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体例。现在本书即将印...  

用戶評價

评分

“其言論愈有條理統係,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此弊至今日之談墨學而極矣。今日之墨學者,任何古書古字,絕無依據,亦可隨其一時偶然興會,而為之改移,幾若善博者能呼盧成盧,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國號稱整理國故之普通狀況,誠可為長嘆息者也。”陳寅恪所沒能說齣來的,大概正是眼下這個事實:越是希望按照概念、術語將古人思想整理清晰,越是同古人南轅北轍。問題是,似乎現在讀古書並不在意是否有那個“原教旨”,既然整個閱讀史都是一部將錯就錯的曆史,走到今天似乎也隻是“已有之事後必再有”罷瞭。隻怕而今我們連對“本真”的那樣一點鑽牛角尖的苛求精神,也幾乎喪失殆盡瞭,反而一再用一些莫名其妙的“當代意識”附會古人……這種事情,一說便俗。

评分

“詩無達詁”。如果說復興傳統文化,這本書可謂深有見地。通過黑格爾入《文心雕龍》。這是其一。文獻功底紮實,卻走的是闡發的路子,搞古代文論,文獻是根基,這一點我缺乏,所以羅列齣來。這是其二。古代文論是可以與現代對接的,問題是對接之後有多少能符閤“意識形態”?如龍學“道”,皆解釋為“自然之道”,解作:其內部客觀規律。不若本書視作“絕對精神”更為貼切。然前者是唯物的,後者是客觀唯心的,即便有見地也難以齣頭。說到底,文學是哲學之思的變體,文學研究則是製度,也就是一種意識形態瞭。怕是要在餓不死的情況下,能寫一蕃東西齣來,不求發錶,不然,難上加難。隻能走不談政治的路子,這是虛妄。

评分

這是我在大三的時候於選修課上讀的,那門選修課一周兩節,我用瞭一個學期的時間,差不多就將這部書看完瞭,然後決定報考古代文論方麵的研究生,後來雖未能如願,但仍對那段時光充滿感念。

评分

|I206.2 /W381A

评分

王元化先生的每一篇論文都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對自己所要翻案的觀點,按照“原始以錶末,釋名以章義,敷理以統舉”組織論證,很多論點如今已成學術定論(如對王利器的反駁)。王先生的研究路數真的很值得藉鑒,首先他利用黑格爾所提供的“手術刀”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切入中國學界內部的學術爭論,打開切口之後,並不按照黑格爾的路數強為之論證,而是毅然迴到中國古典文論傳統、迴到當時的曆史環境以及劉勰文本的內部展開論述;在每篇的二版附記中,以黑格爾等人作為鏡像,發現中西文化比較中存在的“觀念性的統一”。作為比較文學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做法更難,需要厚積薄發,但是也更有學術價值;第二階段人文價值更高,但很容易做空做大做假,如果不是像錢鍾書等人一樣有過目不忘的真本事,那大可不必眼高手低,需下笨功夫仔細學習王元化的做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