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等校教授和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等職。抗戰期間 ,任西南聯閤大學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曾赴美國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校務委員會)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裏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常務委員。並曾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中國哲學史新編》、《三鬆堂學術文集》等。論著已編為《三鬆堂全集》,由河南人民齣版社齣版。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後經整理於1948年由麥剋米倫公司齣版。此書一直沒有中文本,1985年由馮先生的學生塗又光先生據英文本譯為中文,由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
废寝忘食地花了两天读完了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很受启发,对儒释道的发展有了清晰的理解。现把书中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儒释道是国粹哲学,细分可分为出世和入世。出世通常被认为是理想主义不现实不适用的,讲究超凡脱俗;入世就是现实主义的讲究很现实很实用的东...
評分很羡慕二三十年代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北大. 冯友兰先生就是那个时代和环境锻造出的最优秀的中国学者之一. 想想当时北大哲学门的讲师梁漱溟也不过二十三四,与冯友兰,顾颉刚这一批学生年龄相若,真真佩服元培先生的气度和水平. 当然,这番话是看此书之前的一些多余的感想. 冯先生写...
評分就我的阅读和思考判断,“中国哲学的精神”讲得好的有两个人,一为冯友兰先生,一为李慎之先生。冯先生是在其著名的《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一章讲这个问题的;李慎之先生则是在《新华文摘》1993年第7期中用专文的形式论述同样的问题。我今天主要沿着这两位先生的观点来谈这个问题...
評分理: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但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那么这一切方法没有哪一个能够绝对保证他不受伤害。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
評分哲学是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开始就讲明了他对哲学的性质与功能的思考。 他称哲学为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并且提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他借用“儒学是否宗教”的一小段论述将话题引入中...
精要簡明,省卻《中國哲學史》大段閱讀原文之纍
评分對於馮友蘭,我是越發贊同牟宗三的觀點瞭.新儒學不能忍
评分一則禪宗故事:“俱胝和尚,凡有詰問,惟舉一指。後有童子,因外人問:‘和尚說何法要?’童子亦竪起一指。胝聞,遂以刃斷其指,童子號哭而去。胝復召童子,童子迴首,胝卻竪其指,童子忽然領悟。”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评分墨傢:強製兼愛,這一點倒是與他說的尊重他人人權有共通性;莊子說,對萬物理解,便可削弱情感
评分全書最後一句:“人在保持靜默之前,總是要講很多話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