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 1.1 衝突、權力與翻譯 1.2 選擇敘事角度的緣由 1.3 各章概覽2.介紹本書采用的敘事理論 2.1 敘事學的地位與影響 2.1.1 科學敘事 2.1.2 敘事的規範化功能 2.1.3 範疇與敘事 2.1.4 敘事與真實世界:事實與虛構 2.2 界定敘事 2.3 敘事的政治含義 2.3.1 控製與反抗的相互作用3.敘事的分類 3.1 本體敘事(自我的敘事) 3.2 公共敘事 3.3 概念(學科)敘事 3.4 元敘事(或主導敘事)4.敘事如何運作——敘事的特徵I 4.1 時間性(Bruner稱為敘事的曆時性) 4.2 關聯性(闡釋的可組構性) 4.3 因果情節設置 4.4 選擇性采用5.敘事的運作——敘事的特徵 5.1 特殊性 5.1.1 復現故事情節之共鳴作用 5.1.2 顛覆人們熟知的故事情節 5.2 體裁性 5.2.1 特定體裁的指示標誌 5.2.2 戲仿的體裁和顛覆性體裁 5.2.3 體裁的監控 5.2.4 體裁在翻譯中的轉換 5.3 規範性/規範與背離規範 5.4 敘事的纍積性6.翻譯中的敘事建構 6.1 建構、建構的模糊性和建構空間 6.1.1 框架/建構的模糊性 6.1.2 建構空間 6.2 時空建構 6.3 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 6.3.1 文學作品內的選擇性采用 6.3.2 媒體中的選擇性采用 6.3.3 口譯中的選擇性采用 6.4 標示式建構 6.4.1 相互對立的命名體係 6.4.2 利用標題建構 6.5 人物事件的再定位 6.5.1 副文本中的再定位 6.5.2 文本或話語內的再定位7.評估敘事——敘事範式(典範) 7.1 敘事範式:基本原理 7.2 連貫性(可能性) 7.2.1 結構(或論辯)連貫性 7.2.2 素材連貫性 7.2.3 人物性格的連貫性 7.3 忠實性 7.3.1 理由(理由邏輯) 7.3.2 價值觀(充分理由邏輯) 7.4 評估敘事:模式運用 7.4.1 美國當代語言協會(MLA)的敘事 7.4.2 無國界譯者組織 7.5 結束語術語詞匯錶參考書目索引人名英漢對照錶譯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