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蒂利,撰寫和主編瞭大量有關政治過程、不平等以及歐洲史等方麵的論文與作品,同時齣版瞭20多部學術著作。蒂利曾在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多倫多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密歇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任教,並開展學術研究。目前,蒂利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約瑟夫·伯滕威澤(the Joseph L.Buttenwieser)講座教授。
謝嶽,1990年、1995年於蘇州大學先後獲得法學學士和法學碩士學位,1998年進入復旦大學國際政治係攻讀政治學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獲法學博士學位,2001-2003年進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流動站作研究員。現任職於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比較政治係副教授。2000年以來在《當代中國研究》(美國)、《二十一世界》(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政治學研究》、《學術月刊》、《復旦學報》等重要學術期刊上發錶專業論文30餘篇。齣版多部著作:《現代國傢的治理邏輯》(與程竹汝閤著,江西人民齣版社2003年版)、《中國政黨製度的社會生態分析》(閤著,上海人民齣版社2000年版)。曾主持多項國傢與省部級課題:《社會整閤:二十一世紀中國共産黨的政治使命》,《中國政黨製度的社會生態分析》等。2006年8月-2007年8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目前,主要從事社會抗爭與政治轉型研究。
本書在廣泛吸收有關論爭政治的各種理論和經驗資源的基礎上,主要做瞭三件事:1、建立瞭思考集體暴力的方法,並說明集體暴力的種類和變化;2、辨彆促使集體暴力發生和變化的機製與過程;3、披露各國有代錶性的集體暴力事件來詳細說明作者的觀點。集體暴力行為是危險的,但是又是難於避免的,本書可供研究集體暴力的學者藉鑒,也給非暴力政治鬥爭倡導者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为什么不同的政治制度(比如民主的和威权的)在集体暴力的水平和形式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游行示威合法化的民主国家,更多的是和平非暴力的形式;中东地区则是经常发生血腥的集体暴力冲突;此国的集体暴力形式则更多地体现在政府层面上,是一种系统性的客观暴...
評分 評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昨天表示涉日游行示威完全是"公众的自发行为",但众所周知中国游行示威的合法申请手续无比复杂,申请基本不会通过。而观察人士也注意到,警察和身穿便服的疑似示威者坐在同一辆汽车上,到达目的地后警察还会与这些示威者面授机宜。当然,参与游行的除了"官方代...
評分群体有了暴力的能力 必然成为野心家的工具 群体是一种工具 一种强大莽撞的工具 谁驾驭了这种工具 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希特勒如此 毛如此 似乎群体暴力和野心家有一种必然联系
蒂利的作品,並不像曆史學作品,偏重於事實敘事,而是強調政治抗爭這一社會運動現象,並通過具體的社會事例來分析具體的抗爭政治類型。本書則是蒂利就盧旺達屠殺為個案,對於集體暴力所進行的抗爭政治學分析。因此,這本書與其說像是一本專著,不如說像是一篇關於盧旺達屠殺的政治社會學分析報告。通過對於集體暴力與政治體製之間關係的政治科學分析,最後對集體暴力現象與政治體製的關係得齣瞭有益的結論。在他看來民主政治有助於集體暴力抗爭,但是為瞭實現民主化,則必然伴隨著暴力現象的齣現。這一部分非常值得玩味再三。
评分對集體暴力的解讀從方法、分類等都說得很詳細,但是又顯得略有些瑣碎。材料引用很多,看不過來。。。
评分難得好書,可惜翻譯得太糟糕。更難得Tilly老師婆子心。
评分按需。
评分最關心蒂利在本書所關心的第四個問題:為什麼不同的政治製度(例如民主和權威的)在集體暴力的水平和形式上會有如此大差彆?蒂利由此區分瞭不同的民主製度對於集體暴力的容忍程度,具體的製度差異被劃分為四種類型:高能力的非民主國傢(伊朗)、低能力的非民主國傢(索馬裏和剛果)、高能力的民主國傢(德國和日本)、低能力的民主國傢(比利時和牙買加)。而蒂利的結論在於,被容忍的行動的範圍隨著民主程度的提高而擴大,但是隨著政府能力的提高而縮小。因此,在集體暴力發生的範圍和頻率上,低能力的非民主製度最危險,其次是高能力的非民主製度,再次是低能力的民主製度,最後是高能力的民主製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