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學問與觀點的起源
文獻綜述
觀點的起源
第三章 設計實證研究
心理學實驗
研究設計:一道選擇題
評估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的啓發法和策略
如何申請經費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假設檢驗與推理
邏輯和演繹推理的性質
邏輯在科學論證中的作用
公理化問題
概率問題
推理和假設檢驗中的認知偏嚮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統計推斷
統計顯著性檢驗
功效和效應度
實踐應用
第六章 發展和檢驗理論
宏大理論
檢驗理論
發展理論
第七章 閤作與指導
閤作的規則
研究生的指導
第八章 成果的交流
研究的口頭交流
寫作的過程
撰寫期刊文章
編輯和審稿人
寫書及其章節
結論
參考文獻
譯者序
當我接到這本書的時候,還以為這又是一本講述怎樣設計實驗、控製變量,怎樣進行統計學分析,以及怎樣撰寫閤乎規範的論文之類的書。待仔細翻閱,方知埃文斯先生講的“How”是與眾不同的“怎樣”。總結他的看法,要成為一個有成就的研究者,必須做到以下要點:
1.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良好的設計;
2.瞭解本領域已有的成果,産生自己的新思想;
3.善於設計研究方案來證實自己的想法;
4.善於獲得研究基金的資助;
5.有科學哲學和統計學思想的指導;
6.善於構建、檢驗和發展自己的理論;
7.善於與同行(包括學生)閤作共事;
8.善於寫作,善於與編輯打交道。
初涉科學的學生和學者常常有意無意地忽略上述部分要點。其中最緻命的情況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一項嚴肅的心理學研究必須按照怎樣的規範進行。我時而收到來自一些熱情的心理學愛好者發來的文章(甚至自費齣版的書籍),他們聲稱自己獲得瞭重大的發現,提齣瞭創造性的理論,甚至達到瞭獲得諾貝爾奬的水平。但是,當我滿懷好奇打開其文章時,卻發現他們隻是看瞭王老師、張老師、硃老師、楊老師的幾本教材和幾篇論文,有時甚至是幾則不知道從哪裏看來的新聞;以此為依據,他們進行瞭一番思考,發錶瞭幾句自認為彆人沒有想到過的議論,就覺得達到瞭旁人難以企及的水平。其實,這是遠遠遠遠不夠的(請原諒我把一個“遠”字疊用瞭四次)。心理學專業的新生也往往犯類似的錯誤。當然,對於這些熱情的心理學愛好者和學生,我們沒有理由輕視,相反確實應該給予同樣熱情的指導。但是,這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現在好瞭,埃文斯先生針對我們常犯的錯誤,將自己數十年來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心得和有用的策略娓娓道來,和盤托齣。他告訴我們最多的,是在從事研究的各個階段具體應該做什麼事。本書各章與上述要點基本上相對應:第一、第二章分彆對應於第一、第二點,第三章對應於第三、第四點,第四、第五章對應於第五點,第六至第八章對應於第六至第八點。作者列舉瞭很多有趣的事例,學生和年輕學者若能以此為鑒,不僅這可以少走彎路,而且能從心理學研究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本書由我和兩位熱心的譯者杜逸旻和施軼共同翻譯,我算是這次翻譯的主持人。我翻譯瞭第一章,校譯瞭第二至第八章;杜逸旻翻譯瞭第二、第六、第七、第八章,校譯瞭第一章;施軼翻譯瞭第三、第四、第五章。校譯後的稿子又經過兩遍閱讀和修改。
每一本書都會有瑕疵。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有些地方作者似乎是弄錯瞭,其中包括概率的計算,也有一些可能是筆誤。對於這些差錯,我們以譯者注的形式,在差錯所在頁的頁腳提齣瞭自己的看法。當然,我們的看法也許竟是錯的,還望讀者指正。
廣大讀者對心理學知識的渴求,也對心理學翻譯人纔提齣瞭更高的要求。這次翻譯還收獲瞭一個絕非意料之外的欣喜,那就是確認瞭兩位閤作者的中英文都相當齣色。
最後我要說,雖然我和我的閤作者懷著對原作者敬意和對讀者高度負責的精神,前後四易其稿,但是難免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如果譯文有什麼紕漏的話,理應由我這個主持者來負責。
邵誌芳
2008年11月8日
於上海
前言
不需要冥思苦想,筆尖自然有文字流淌。在我完成瞭一部厚得多的學術著作(Evans & Over,2004)並結束休假重返大學的日常工作崗位後,本書一揮而就。我通常決不會在這樣的情形下構思新書,但是本書的各個章節不斷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驅動著我的寫作。我屬於這樣的作者:其著作在無意識過程中孕育,直至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可以這樣說,我沒有專門為寫這本書做過什麼研究;也可以這樣說,我花瞭35年時間為它做準備。
我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年頭應該算很久瞭吧:事實上要從1969年算起,當時我正著手開展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也許我真是和彆人不大一樣,反正我發現學術研究是我賴以度過此生的最心滿意足的方式。許多年來,我獲得瞭許許多多有關學術研究的知識,包括哲學思想、實踐經驗和個人體驗。這些知識幾乎無法從書本中得來:當然這裏指的正是那些研究方法類的書。本書得以寫成的主要動力,來自我在指導博士生和年輕同事以及嚮碩士生講授“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中想要傳遞這種知識的努力,最後一項特彆有啓發意義。
在第一次為碩士生編寫課程大綱之時,我發現文獻中有個巨大的漏洞。例如,我需要準備一門講實驗研究方法的課程。我很快發現,典型的心理學學士幾乎瞭解一切應該瞭解的技術性問題(例如,他們瞭解各種控製混淆變量的方法)。與此同時,我又從自己指導的無數本科畢業論文研究中苦惱地感到,這樣的本科教育根本沒有幫助學生為未來真正的研究設計做好準備。掌握技術方麵的知識是一迴事,學會如何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則完全是另一迴事。想到這裏,我發現自己肩負起瞭一項重要的使命: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用自己的經驗來教學生。同時要教的還有:如何獲得研究基金,如何使研究論文得到發錶……這些都是研究者應該知道的。
盡管要教的都是實踐經驗,我還是耗費瞭相當多的時間來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將自己從事研究工作獲得的經驗寫成一本書?我想其中部分原因是,長期的專業研究已經使一整套寫作規範成為我心智的一部分。我(還有其他所有的研究者)命該撰寫的是學術著作。這其中也包括傳統的研究方法類教材。但是,我要講授的內容幾乎不可能以學術著作的麵目呈現齣來。這些著作不允許作者根據個人經曆進行寫作,不允許自由錶達觀點,也不允許提齣那些得不到已齣版文獻支持的主張。但是,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這樣一本學術性著作不可能教會學生撰寫自己的學術著作,更不可能教會他們運用任何彆的研究策略。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可以拋卻長期以來的寫作習慣,轉而寫一本可以完成上述使命的書呢?
本書不可避免地體現瞭我的個人經驗,準確地說,是我長期以來領悟到的科學哲學。我努力使其盡量普適化,但是某些章節也許確實更有益於那些從事實驗研究的學者,尤其適閤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毫無疑問的是,本書針對的是那些準備在學術界而不是在産業界發展研究事業的讀者——要知道,兩者有著多方麵的差異。本書的潛在讀者基本上是有一定雄心壯誌的年輕學者,他們或許還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或許剛剛成為大學教師,還在探索中前行。我同時也希望,本書能夠有益於高年級本科生設計他們的學術生涯,讓他們初步體驗一下未來的工作。最後,我鼓起勇氣盼望著經驗豐富的研究者也能發現,我對學術研究的看法是有趣而且有益的。
緻謝
很難準確地衡量齣誰對這樣一本書的貢獻最大。我非常感謝詳細閱讀本書初稿並提供反饋幫助定稿的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Sternberg)、史蒂文•斯洛曼(Steven Sloman)、希拉•埃爾加堯姆(Shira Elqayam)、托馬斯•赫弗南(Thomas Heffernan)、戴維•剋拉剋-卡特(David Clark-Carter)、唐娜•裏德(Donna Reid)和簡•埃文斯(Jane Evans)。我也從眾多研究夥伴和學生那裏得到許多教益。不過,我要特彆感謝兩個人。第一個人是仙逝不久的彼得•沃森(Peter Wason)先生,他是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傢,更是一位偉人;他指導瞭我的博士論文,給瞭我一個最好的學術開端。讀者們從本書的字裏行間都可以感受到他對我的恩情。第二個人是哲學傢戴維•奧弗(David Over),過去十多年來他一直是我的閤作者,他激發並培養瞭我對哲學問題的長期興趣。本書的副標題也許可以是“實用的和哲學的指南”,事實上它確實包含瞭這兩個方麵。
喬納森•St. B. T.埃文斯
(Jonathan St. B. T. Evans)
於普利茅斯
2005年1月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