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最著名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 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 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之名。
我们身边有一种男人非常静,像室内盆景那样的一种静。我在大学念书时,学校图书馆的复印室里就有一个。那是个微微秃头的中年男人,瘦高,脸面干净,在光线幽暗的室内独自摆弄一台轧纸机。 他的眼睛漆黑而清亮,散发出深谷里不名植株的湿润气。我知道,那些炽烈如火的女人,遇到...
评分《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作品,也是研究者最为青睐的作品。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遐迩的经典。 小说包含“序言”和“正文”两部分。 正文部分以第一人称叙述。“我”自称为“亨伯特·亨伯特”,1910年出生于巴黎,虽然母...
评分以前虽然说起过于晓丹译的《洛丽塔》,但是我得惭愧地说当时还没看过,只是对库布力克导演的电影有深刻印象,这次终于补上了这一课,看了于晓丹的译本。 上次说起时还犯了一个错,以为于晓丹是《洛丽塔》的第一个中文译者,实际是黄建人教授,前不久在中山图书馆发现黄教授的...
评分最近晚上抽空就读它。 很多让我喜欢的书和电影,第一眼总不会觉得特别好,甚至是讨厌。记得第一次看纳博克夫的这本久负盛名的书,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一本旧版本。今天想起来,可能是当初太年轻浮躁,也可能是译文太差,总之我看了十页,心里想的是:这也算小说?整一个男人的意...
评分以前虽然说起过于晓丹译的《洛丽塔》,但是我得惭愧地说当时还没看过,只是对库布力克导演的电影有深刻印象,这次终于补上了这一课,看了于晓丹的译本。 上次说起时还犯了一个错,以为于晓丹是《洛丽塔》的第一个中文译者,实际是黄建人教授,前不久在中山图书馆发现黄教授的...
这是俺实习期间出的书哎~~整套装帧都很不错有没有。故事读个开头,确实好黄……整个故事很不错看。
评分纳博科夫为这本书特意写了篇申明,避免被卷入诸如“美国与欧洲谁强奸了谁”的政治话题。而事实上,这类争议必定难以规避,尤其是结合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之后。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俄国作家总喜欢在书里频繁地夹杂法语及德语,即便变更了国籍以英语写作。另外遗憾的是,读完了译文版才发现大家都不推荐这个译本,而我很肯定这本书不会再读第二遍了。
评分太频繁和复杂的引用和隐喻,使我认识到我匮乏的知识储备
评分一字一句的拉扯,就是一片一刀的解剖。读毕全书,背后一阵凉意。它其实也是一座陷阱和迷宫:从“不道德”指责,转向不可靠叙事的圈套;作品不是简单呈现一个道德结论,而需要读者通过证词阅读和证据搜集来对亨伯特进行判断和定罪,这把作品本身变成了一场书内书外互动的游戏。
评分我感到它在我的阅读史上留下了褪不去的吻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