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本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中国现代作家。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成就传奇一生。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1932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中的校刊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该校刊发表她的第一篇散文《迟暮》。1934年,张爱玲完成《摩登红楼梦》,父亲张志沂为之撰回目。1943年和1944年的两年中,连续发表多篇轰动性的中短篇小说,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1944年8月,胡兰成与张爱玲在上海秘密结婚。这之后,她又经历了与胡兰成的分手,以及其父去世等事情。于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并结识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张爱玲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翻译成英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其遗物则由友人宋淇、邝文美夫妇处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恒的常态,沉迷在鸦片里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里,难怪四岁的琵琶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或许也因为这段万花筒似的童年滋养,琵琶的脑子里常转着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里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十八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过去。
美好的人生固然值得等待,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另一岸时,等待到的却是不堪的、囚禁她一生的凄伤……
《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
继《小团圆》出版后,不难发现张爱玲反复地重述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余,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The Fall of the Pogoda by Eileen Chang is originally written in English.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Zhao Pihui came out only in last year. According to Eileen Chang herself in an article in 1966, “this novel is for American readers”. She admitted that...
评分《張愛玲與【蘇三不要哭!】》 -再讀《雷峰塔》與《易經》 那是一個《Oh,Susanna!》變成了《蘇三不要哭!》的年代。黎錦暉的歸化翻譯,詼諧到土得掉渣,卻絕妙而不失入鄉隨俗;王人美的甜美演唱,扭捏得真心實意地賣力氣,畢竟害羞,還是帶了那麼一點兒不好意思。於是乎,一...
评分我记得第一次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时,心下无比讶异,话本完全不现凄哀同情,反是路人看戏、冷嘲热讽的声口,末梢总结两行道貌训话。同我自小听闻十分两样。我还在张晓风的书里撞过《许士林的独白》,烫得流泪,万分哀叹生生别离,那种柔缓的痛是暖的,哪怕空破的愿望,也毕...
评分末代闺秀 ——读《雷峰塔》 在中华民族饱经忧患、绵长悠久的历史画卷中,清王朝治下的中国与它之前的大部分王朝一样,也曾让神州大地焕发过盛世的灿烂光彩。然而,国门之外遥远的大不列颠岛上,一只轰鸣的火车头上喷出的第一缕蒸汽,终于成为一只蝴蝶引发海啸的振翅,在...
小时候几次不忍心往下看,这回终于看完了。忍住不想孤寂的爱玲晚年离群索居,杜鹃啼血一样一字一字写下困住她一生的童年。童年,童年就是永无止境的事。
评分何干让人心碎
评分小时候几次不忍心往下看,这回终于看完了。忍住不想孤寂的爱玲晚年离群索居,杜鹃啼血一样一字一字写下困住她一生的童年。童年,童年就是永无止境的事。
评分翻译得很不错。情节对于熟悉张爱玲作品的人来说会觉得似曾相识,不过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评分没有任何一段关系是牢靠的爱与在乎。小心翼翼地求取爱。希望能有人义无反顾地爱我,不顾一切地占有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