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著名油画家、作家,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之一。
2000年回国,任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年卸去教职。其间,因辞职事件及公开批评教育现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舆论一时焦点,更被媒体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知识分子之一。除了教育,他对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的诸多现象亦有独到见解和批评。
著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等。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我见过丹青先生三次,这里的“见过”是说他在人群中,我仅是人群中的一员。我以为这样的见法是极好的,若我以记者之身单独约访,他必定有或故意或无意的掩饰。 第一次是在“蓝色港湾”,丹青先生和张鸣等几位先生谈民国。那天丹青先生话不多,神情颇苦漠,不知是不是...
评分如果用陈丹青描述鲁迅的方式,来描述丹青先生自己,我想应该这样开始:先生的画一流,见识一流,文笔也一流,尤其是人长得也一流。见过不少画家,不乏砢碜乃至吊诡之人,唯有丹青先生长得真好看: “先生的相貌长得和他们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
评分一尊塑像,真的就是一个人了吗? 还是雕塑者取下的一个印象。 一尊塑像,是诉说塑像自己的故事吗? 还是表达了雕塑者的意图。 我看到塑像在哭,被塑的形象真的竭力嘶喉? 我看到塑像静默愤懑,他也的确没有过惬意嬉笑吗? 笑谈大先生,像是一个反面的塑像,对比起以前先生...
评分我见过丹青先生三次,这里的“见过”是说他在人群中,我仅是人群中的一员。我以为这样的见法是极好的,若我以记者之身单独约访,他必定有或故意或无意的掩饰。 第一次是在“蓝色港湾”,丹青先生和张鸣等几位先生谈民国。那天丹青先生话不多,神情颇苦漠,不知是不是...
评分《异端之死》 南都周刊的一期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旗一样颜色的底衬着鲁迅先生的经典木版画肖像,标题赫然写着:“现在我们想骂却不能骂的,都是当时鲁迅骂过的。”不同的时代回忆起相同的人物,时代之间总归是有微妙的联系的,而这联系便要在死了的鲁迅先生中找寻。 ...
买了以后才知道除了最后一篇外都是曾经在别的集子里出现过的,不过这不是问题,因为之前看过陈丹青的荒废集,那里面唯一有亮点的文章就是写鲁迅的。不过我也能理解很多人不给5星只给4星的原因,总觉得差那么一点儿。
评分3.9星,读陈丹青的文字,特别是言之有物的,是一种享受,适合脑子需要休闲的时候阅读。
评分买了以后才知道除了最后一篇外都是曾经在别的集子里出现过的,不过这不是问题,因为之前看过陈丹青的荒废集,那里面唯一有亮点的文章就是写鲁迅的。不过我也能理解很多人不给5星只给4星的原因,总觉得差那么一点儿。
评分挺后悔这么晚才了解一些中国文人,不过倒是更惆怅了。黄金时代不会再来了,剩下被扭曲的文人是遗产。
评分如何才能在两万多名鲁迅研究者中杀出一条血路、写出一点关于鲁迅的不寻常的东西?对陈丹青来说,他选择了一种看似轻盈而且旁逸斜出的方式。当学者们挥舞着笔杆做成的铲子,深挖鲁迅遗产中那些忧愤深广与忧国忧民的沃土时,陈丹青则态度轻松地谈起了鲁迅与美术的关系、鲁迅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鲁迅的朋友圈甚至鲁迅的书单。这些看似清浅的话题透露出陈丹青对于沉重的“鲁迅学”研究深深厌恶,这种学问一步步将鲁迅的面孔涂抹得人鬼莫辨,将读者与大先生之间的关系越推越远。想来,陈丹青侃侃而谈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拒绝:他拒绝扭曲鲁迅,更拒绝扭曲我们自己——如果不能减轻一个文化巨子过载的光环,那至少可以不再为他另添负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