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前言 第一章 道與茶道 第一節 “道”的哲學觀念原生於中國 一、老子論“道” 二、孔子論“道” 三、佛教之“道” 四、道教修行之“道” 第二節 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哲理錶達 一、茶道起源於中國 二、茶道之哲理性和多元性 第三節 中國茶道的輻射:日本茶道、韓國茶禮均源於中國 一、日本茶道的形成與發展 二、韓國茶禮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 技進乎道——茶道演進三段論 第一節 飲茶的技能文化 一、“烹茶盡具”:茶葉烹煮技能的初成 二、“茶有九難”:唐代蒸青製餅煮飲技術的成熟 三、“茶色貴白”:宋代末茶點飲技藝的輝煌 四、“三美備具”:明清散茶撮泡技藝的創新 第二節 飲茶的藝術審美 一、“從來佳茗似佳人”:茶藝的形象之美 二、“閑暇修索之玩”:茶藝的韻趣之美 三、“仙遊恍在茲,悠然入靈境”:茶藝的靈境之美 四、“興復詩心,一甌還一吟”:茶藝的詩情之美 第三節 飲茶的精神境界 一、茶道:茶技與藝的超越 二、茶道:追尋生命至境 三、茶道:感悟人生哲理 第三章 調神和內——中國茶道茗理的萌發(先秦至魏晉) 第一節 中國茶道茗理的萌發 一、茶葉脫穎而齣 二、道教服食的東風 三、中國茶道茗理——風流 四、時代的結晶——《蘚賦》 第二節 審美認知 一、張載——對於形而下的茶葉的贊美 二、左思——對於形而上的飲茶習俗的頌揚 第三節 社會品格 一、桓溫——性儉 二、陸納——素業 第四節 日常生活 一、法瑤——健康飲料 二、蜀嫗和老姥——茶湯的商品化 三、齊武帝倡導茶為祭品——禮儀化 第四章 精行檢德——唐代茶人的理性自覺 第一節 “大唐盛世”——經濟文化高峰成就茶文化興盛 一、高度發達的封建經濟 二、恢宏壯麗的文學藝術 第二節 “比屋之飲”——“茶道大行”的物質基礎 一、茶葉生産興盛,名品紛呈 二、陸羽《茶經》流傳,技藝提升 第三節 茶可行道——茶文化的精神引領 一、唐代的儒學、道傢和佛教 二、三教匯流融入茶文化 第四節 “茶道大行”——唐代茶人對茶道的闡發 一、陸羽: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二、盧仝: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三、皎然:此物清高世莫知 四、顔真卿: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源 五、韋應物: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 六、劉禹锡:欲知花乳清冷味,須是眠雲跋石人 七、白居易:茶中故舊是濛山,窮通行止長相伴 八、溫庭筠: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九、皮日休:滿此是生涯,黃金何足數 十、陸龜濛:草堂盡日留僧坐,自嚮前溪摘茗芽 第五章 緻清導和——宋代茶人茶道的新體驗 第一節 兩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在茶文化上的歸宿與體驗 一、兩宋經濟與茶業的發展 二、茶在兩宋社會生活中的應用 三、宋代禪宗、理學與茶文化 第二節 從皇帝到文人生命情感在茶道茗理上的新感悟 一、王禹偁:沃心同直諫,苦口類嘉言 二、範仲淹:眾人之濁我可清,韆日之醉我可醒 三、歐陽修: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 四、蔡襄:靈泉齣地清,嘉卉得天味 五、蘇軾: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麵新 六、黃庭堅:為君喚起黃州夢,獨栽扁舟嚮五湖 七、晁補之: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節 八、趙佶:祛襟滌滯,緻清導和,衝淡簡潔,韻高緻靜 九、陸遊:玩易焚香消永日,聽琴煮茗送殘春 十、硃熹:茶本苦物,吃過卻甘 十一、徐璣:詩清都為飲茶多 第六章 以茶雅誌——明清茶人的茗理感悟 第一節 享受茶藝,快意人生 一、茶技的革新與茗理的抬升 二、撮泡法開韆古苕飲之宗 三、茶中得趣,茶事風流 四、世俗雅化,雅俗交融 五、乾隆盛世與封建末世迴光返照中的茶文化 第二節 素心同調,清苦到底 一、硃權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 二、唐寅:買得青山隻種茶 三、李贄:“味清苦到底” 四、許次紓:“素心同調,彼此暢適” 五、高濂:四季幽賞不可無茶 六、張岱:知茶理之微,毋浪言茗戰 七、李漁:閑情,生命的韻緻 八、蒲鬆齡:清苦茶,著《聊齋》 九、鄭闆橋:器物非金玉,品潔自生華 第七章 一壺真得趣——近現代社會大變革中的茶道認知 第一節 茶文化由雅到俗的現代轉型 第二節 “戒茶”、“不識好茶”茶道茗理的彆樣體悟 一、魯迅:不識好茶,沒有鞦思,倒也罷瞭 二、老捨:必不得已,隻好戒茶 三、周作人:忙裏偷閑,苦中作樂 四、林語堂:茶是凡間純潔的象徵 五、豐子愷: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 第三節 重塑當代茶文化 第四節 真趣:茶的真滋味、真境界 一、趙撲初:空持韆百偈,不如吃茶去 二、汪曾祺:茶可以養其浩然之氣 三、莊晚芳:中國茶德:廉、美、和、敬 四、淨慧: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 五、劉日宅:茶之德清 六、譚盾:茶——心靈的明鏡 七、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 第八章 行進中的茶道茗理 第一節 茶有道,藝無涯 第二節 和為貴,清為德 第三節 吃茶來,心有閑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