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柏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18岁专攻哲学,21岁出版“人性论”。1734前往法国进修,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回到家乡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哲学思想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在《人性论》中,作者试图通过关于“人的经验科学”的研究,在精神科学领域建立一个具有全新基础的、完整的体系。全书分为三卷:“论知性”,阐述了他的怀疑论和经验主义认识论;第二卷“论情感”,提出情感而非理性是善和美的基础;第三卷“论道德”,论述了快乐论、功利论的伦理学理论以及人性论、约定论的政治学理论。
谢天谢地,我不是一个哲学家。 大卫·休谟的这本哲学巨著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卷,关于知性的论述;第二卷,关于情感的论述;第三卷,道德学。 老实说,第一部分我完全没有能够读进去,太抽象,太繁琐了;借阅时的心喜转变成了阅读时的头大,这一卷我是飘过去的(不要联...
评分休谟与现代哲学家不同,写作《人性论》时,用描述性语言,而非下定义方式阐述(现代哲学论著恰恰如此),文中充满不严谨,不确定,而这与他本人的哲学观点又相符的。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他的描述让人觉得准确,恰如其分。 这是否由于语言本身的不严谨、不完备,反而抵消了文...
评分1.一般认为,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是《人性论》及《人类理解研究》的核心议题,而我认为“关系”这个概念似乎更加基本。 2.后人在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之中,连带出对归纳法的批评。 3.而休谟对因果性的考察贯穿《人性论》第一卷始末,在举证与反驳之间捍卫他的自然主义观点“自...
评分不太容易看,不是那种能划出中心句的写法。枝杈和主线平铺着,有时候要反驳的作为靶子的观点也论证很久简直要被说服了。后来有些地方就没有跟着细抠了。觉得休谟这个人非常可爱,因为快乐乐观自然而然地善良的感觉。又像个爱钻牛角尖的理科男同学,越说越觉得自己太有道理啦。...
评分相信每个哲学家在探索自己的精神之路上都有过怀疑与困惑,他们是怎样度过这种自己作为哲学家的与外部世界的隔绝对立,怎样最后走出矛盾和内外分离的人生的。在看完这篇摘自人性论一卷结尾的休谟对他哲学探索过程的回忆之后,对爱好哲学的人或许也能指点一二,远离哲学给我...
我们有数学有物理有生物学还有弗洛伊德;还需要这种“对心灵的探索”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理科生可以省掉这本书了,我还不如好好看我的大气动力学课件。
评分第一本读起来比较吃力的书,不过,如果一本书让你从探索世界回归到探索自己,那么,这本书就不会差。
评分欲望和爱好不超出想像的范围,它们只是情感的微弱影子和影像,而不是任何实在的感情。
评分终于读到关键处,热血贲张,都说先读康德再读休谟会有心理不适,这次经历果然正是慢慢调试的过程
评分“我们有数学有物理有生物学还有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