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1898到1927年的中國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藉用西方的敘事理論,從西方小說的啓迪與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傳統文學在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轉變中的作用兩個視角探討晚清與"五四"兩代作傢是如何完成從古代小說到現代小說的過渡。作者藉鑒托多洛夫的敘事理論,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敘事結構三個方麵"把純形式的敘事學研究與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說社會學研究結閤起來",不僅填補瞭文體研究的空白,而且推進瞭文學的形式研究,取得瞭劃時代的成就。
脉络非常清楚,陈老师对概念、方法的界定很明了;强调“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共同指向转变(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小说形式感的加强和小说人物的心理化),泾渭分明又齐头并进的“史传”和“诗骚”两大传统,在西洋...
評分世上好书的出现,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长期积累,水到渠成;一是机缘凑合,别开生面。若是后者,往往与特定时代氛围有关。我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属于后者,故谈论此书的得失,必须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氛围与博士培养制度的建立,作为必要的参照系。 自1978年改革...
評分本书的论述中心是小说的叙事模式,运用了叙事学的理论,但为了研究的方便,并未对这些理论作出严谨的肃清,而只是将其大致分成了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三种叙事模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
評分 評分小说的三个要素:时间、视角与模式。 一、叙事时间包括演述时间与情节时间。前者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时间,在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这个时间,这个时间对于小说情节没有推动,而只是将一件事情叙述完整;后者是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情节的时间。比如双线并行,共同推向结局。...
關於敘事角度轉變的部分討論得很有趣,但顯得有些生硬,缺乏更深層次的探討,為什麼傳統小說的全知全能視角能長時期占據主流?新小說和五四小說大部分水準都不行,可能在學術上很有研究意義,對讀者來說沒什麼吸引力。
评分敘事時間,敘事角度,敘事結構。這本書很注重從中國文學傳統中尋找嬗變軌跡,但同時又有西方的參照係。所以作者提到的“位移”中的“兩種動力”是很有趣的,所謂“史傳”與“詩騷”兩種傳統,讓人想起寫實/抒情,而這二者又是如何與傳統/現代扭結在一起的?我一直存疑。
评分【當當】作者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和敘事結構三方麵分析論述瞭新小說、五四兩代對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其中中國小說由邊緣嚮中心轉化實則文人化、史傳與詩騷既是文學形式又是文學精神兩點讓人印象深刻。
评分敘事時間,敘事角度,敘事結構。這本書很注重從中國文學傳統中尋找嬗變軌跡,但同時又有西方的參照係。所以作者提到的“位移”中的“兩種動力”是很有趣的,所謂“史傳”與“詩騷”兩種傳統,讓人想起寫實/抒情,而這二者又是如何與傳統/現代扭結在一起的?我一直存疑。
评分做瞭一個抽樣分析,但是其可信度呢?你的參考呢?很多論點不是很新的,可能重點不一樣罷瞭!小說中對於時間的空間和改變,小說結構不是以動作,而是以心理,這本書與硃光潛的博士論文相比,這個就隻能叫做中規中矩的,文字就是可鄙的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