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898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是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脉络非常清楚,陈老师对概念、方法的界定很明了;强调“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共同指向转变(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小说形式感的加强和小说人物的心理化),泾渭分明又齐头并进的“史传”和“诗骚”两大传统,在西洋...
评分一篇读书笔记。由于书是图书馆的,不可勾圈,故开一篇笔记,把陈平原老师的精彩论述/亮点记录于下,日后方便温习。记录的文字有原文摘录,也有我自己总结、提炼过的观点,如需转引,需多加注意,查对原文。 第一章 导言 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叙事学研究的理论模式...
评分小说的三个要素:时间、视角与模式。 一、叙事时间包括演述时间与情节时间。前者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时间,在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这个时间,这个时间对于小说情节没有推动,而只是将一件事情叙述完整;后者是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情节的时间。比如双线并行,共同推向结局。...
评分一篇读书笔记。由于书是图书馆的,不可勾圈,故开一篇笔记,把陈平原老师的精彩论述/亮点记录于下,日后方便温习。记录的文字有原文摘录,也有我自己总结、提炼过的观点,如需转引,需多加注意,查对原文。 第一章 导言 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叙事学研究的理论模式...
评分脉络非常清楚,陈老师对概念、方法的界定很明了;强调“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共同指向转变(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小说形式感的加强和小说人物的心理化),泾渭分明又齐头并进的“史传”和“诗骚”两大传统,在西洋...
做了一个抽样分析,但是其可信度呢?你的参考呢?很多论点不是很新的,可能重点不一样罢了!小说中对于时间的空间和改变,小说结构不是以动作,而是以心理,这本书与朱光潜的博士论文相比,这个就只能叫做中规中矩的,文字就是可鄙的了
评分导师的导师。一直很崇拜他。
评分上编主要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转变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下编侧重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新小说”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努力,虽然主观上他们从没意识到更不想“合作”。没有宏大理论构架,多史料的采集,沟通现代与当代。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没有晚晴,何来五四
评分对于理解五四至二十世纪末乃至当下的小说传统走向都极有启发。虽然作者自陈理论框架简陋,但“简陋”大概是梳理脉络的必然,若进一步微观和复杂的理论分析,恐怕这段时期的作品承受不了。尤其是作为外行来读,还是很受益的。
评分我真滴佩服脆皮鸭老师,博士论文,体量是787本(篇)晚清到五四的小说,晚清的起码一半,怎么读下来的,我跪了,这么难看的东西我一本都看不下来,而且还是竖排的,他的毅力从何而来…其实深度一般,narratology的限度也就在这儿了,陈老师在后记里有反思。后来引入文化研究的路子,研究文学外部体制,看了这期《读书》知道陈老师又有新著了,脐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