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4-),为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伯明翰学派--的重要成员,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电影系教授,科际整合人文中心(Interdisciplinary)主任。《亚文化》文笔优美,雅俗共赏。它在传统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朋克、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摩登族、光头党等英国青年亚文化个案,对亚文化的功能、风格的来源、亚文化的意义、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方式、风格的构成方式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有些逻辑的关键点出问题。 比如英文原文page79 defined against...这个against 没有翻译出相反的意思,反而翻译成了 defined by.... 同一頁 If we emphasize integration and coherence at the expense of dissonance and discontinuity, we are in danger of denying the ve...
评分“日常生活如此沉闷无聊,我千方百计地要逃之夭夭。” —— Steve Jones(性手枪乐队吉他手),《Melody Maker》 赫伯迪格写道:“自流行音乐自行发展以来,它逐渐衰退,变成了空虚的迪斯科舞曲与甜腻的情歌。”为了抵抗雷帝嘎嘎舞曲式的流行音乐,朋克作为一种反叛的象征在...
评分本文所论述的亚文化,与当下中国所论述的“亚文化”所指略有差异,或许用青年亚文化来表述更为合适。这一亚文化是不同阶级(群体、世代)之间相互割裂所形成的带有反抗色彩的主动表达。而诸如同性恋亚文化这些时下的亚文化研究热点,虽然表述上仍然囿于文化的意义,但更深层的...
印刷质量差得天生盗版的感觉
评分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出版时作者才28岁!如果说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侧重于微观互动,而缺失了对于宏观历史背景的考虑,本书则将亚文化放在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宏大视野中,将其看作一种“抵抗的文化“,这在有其锋芒的同时,是不是也忽略了微观的互动?书中的朋克歌手通过服装、舞蹈、音乐、乐队名称和歌曲名称等塑造自己反叛的形象,正是戈夫曼意义上的”形象管理“,可以与彼得森研究的乡村音乐歌手自身的形象塑造相比照。
评分感觉还不错。谁能想到,如今风格、仪式和抵抗这些上个世纪的学术概念又养活了一大批东方的知识分子
评分bollocks
评分很久以前在万圣读了一半,今天上午在上课的时候读了另一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