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收獲》雜誌編輯吳越關於文學寫作領域近十年來的深度訪談、座談以及非虛構敘事的結集。全書分為五輯,前四部分收錄瞭對當代中國青年作傢、文壇泰鬥、外國文學大師、非虛構作者的一對一訪談和評論,最後一部分則是作者自己的非虛構寫作嘗試。
作為訓練有素的傳統新聞媒體人, 吳越亦是勤於思考和錶述的非虛構寫作者。在本書中,作者一方麵自覺延續瞭傳統媒體新聞訓練的嚴謹與切實 ,另一方麵從個人興趣齣發,嘗試最能打動作者和讀者的獨特講述。其中描述的人物無論名人或普通人,都有一個隱約的共同點:他們都在時代的進程與個人的成長中著力轉變固有身份,在流動、行走中擁抱變化,擺脫標簽,蛻變求新。記錄下這些故事、這些人,也是試圖為時代留下個體角度的聲音與綫條。
作傢班宇說,“書中收錄的這些篇章窮盡瞭近年來非虛構作品的全部形式——人物特寫、事件報道、活動速記、對談問答、小說評論、印象記等,靈活豐富,不妨將其看作是一次非虛構寫作樣本的集中展示。”
..............
我在職業生涯中——我稱之為以“不斷提問題”為工作的十年時間中,對一個個“現成的人”的不信任與不滿足不斷跑齣來,以問題的形式彈齣去。現在迴過頭來看,我的那些關於身份的問題仿佛是始終的、唯一的問題,而我的受訪者們毫無保留地把過去打開給我看,把他們的痛苦與裂變描述給我。他們給予我的豐富、真誠的答案,一多半呈現在我的這本非虛構集子中,一少半永在我心。
——吳越
径直走入虫洞 文丨班宇 (本文首发于《读书》2023年6期新刊,现分段为编者所加。) 想要概述《必须写下我们》有点困难,也并非不可能之事,尽管扫过目录,我们便可获得一个隐约的印象——这是关于作家的故事:这一代与上一代的,海内与海外的,位于核心与身在边地的,从事虚构...
評分读书避暑季·第16册:《必须写下我们》,吴越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 每到了暑期,因为“高考”与“毕业”两大热点的接连发力,“改变命运”一词不时冲上热搜,各路“分析者”“意见者”“研究者”的观点众说纷纭,可唯有当事人才知道真正的答案。过去,总有人拿考学改变命...
評分这本书其实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的,我以为这种访谈,要么是距离疏远、要么是溢美爆表、要么就是不足够了解——然而吴越哪个都没有沾边。 书中有对谈、有自述、也有第三视角评论,结合到每一位作家的日常和作品、经历和思考,非常耐看、意外地好看。 想来,可能是因为吴越与他们...
評分其实我一直不能理解,采访集有什么特别价值,可能得罪很多出了不少集子的同辈朋友们。毕竟文章都是要一篇篇写出来先发表的。经过若干长时间,将过去分散的文章集纳起来,合为一个集子,也是理所当然。但在我心中,还是固执认为文集比专著会差一点点,尽管那么多经典的专著其实...
評分“不管是虛構還是非虛構,這些關於普通人生活的敘述都很有意義。所以我期待不管是哪種文學形式,都能夠更多地關注普通人的生活。”
评分在文化的現場。金宇澄那場,我也在場。何偉那場四捨五入在場:樓裏見到來采訪尋路中國策劃人的記者吳越。現在記者吳越變成瞭編輯吳越。答案會讓追問終止嗎?誰寫誰知道
评分一部主要以訪談形式呈現的簡明中國當代文學史——看過金宇澄的《繁花》,韓江的《素食者》,以及書中收錄的其他近些年頗受關注的新老作者們的作品,再來看他們對文學動態與未來方嚮的思索與探討,無疑更有感觸。
评分好看。
评分《收獲》編輯與作傢們的訪談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