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丹,重庆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课题包括:1.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史;2.抗战时期沦陷区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华文史论丛》《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学术随笔集《此时怀抱向谁开》(六合丛书)。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首先,在学科日益专业化、精细化、狭隘化、去政治化、技术壁垒化的今天,作者敢于直面对垒五四新文化这个容易引发是非争议的选题,扎硬寨打硬仗,不盲从权威,不逃避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勇敢的学术态度。该书文本考证功底过硬,对关键词追本溯源,抽丝剥茧,颇有金观...
评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 王豪 2022-05-04 10:25 来源:澎湃新闻 2022年4月1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读书会联合举办“跨学科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工作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袁一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
评分新文化运动固然有它新的一面,除陈的一面,但它却没有应有的厚的一面,立新的一面。 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局限在于,它没能构建起一整套完整的新的世界观,无法指导国人应对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这也为后来的混乱时代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另一个缺陷在于,它很快把自身念成了一...
评分李成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2022-01-15 10:22 来源: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254581] 2021年12月18日,“新文化的射程——历史综合如何可能”工作坊在中间美术馆顺利举办。本次工作坊在季剑青《新文化的位置:“五四”文学与思想论集...
评分首先,在学科日益专业化、精细化、狭隘化、去政治化、技术壁垒化的今天,作者敢于直面对垒五四新文化这个容易引发是非争议的选题,扎硬寨打硬仗,不盲从权威,不逃避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勇敢的学术态度。该书文本考证功底过硬,对关键词追本溯源,抽丝剥茧,颇有金观...
印象最深的是引言里“滚石”的比喻,以及后记里那句“学术是个无底洞,会侵占你的生活空间,吞噬掉普通人的幸福”。
评分最喜欢地方新政、交换广告和新可读性三处/篇;以及读完感觉还是要多花点时间再摸一些1910年代的讽刺漫画
评分结合前几天听过的导读讲座,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作者从阅读史和学术社会史的角度重新思考了新文化运动之于文化变革的意义,缺点是写的特别散,看得出雄心,但根基思考未成体系。
评分2021最后一天以此书作结。诚如后记所言,此书的成集过程是一个漫长的“修养时代”。主旨的扎实自不必说,于我最有感应的大概还是在文本中可以看得到的作者自己思想的“修改痕迹”。山之“松动”来源于“挣扎”,此书所论的“趣味”、“独在”乃至“身份变换”诸题即是证据。以里尔克引入,以“格式道”作结,从碎片中看出全境而自得其乐,不正是修养小说的主旨吗?
评分表达依旧极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