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妮,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3年调入深圳工作。1985年进入深圳市文艺创作室。1985-1987年就读北京鲁迅文学院;1987-1989年就读南京大学作家班。著有《傍海人家》《澳门岁月》《人在深圳》《雨中凤凰》等作品。代表作:长篇纪实文学《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
身患重度抑郁症十余年的作家李兰妮,终于下决心住进了精神病院。
本书记录了作者住院治疗的过程以及对于精神病院内部的微观察,描绘了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作者身处其中,痛并感受着这个沉默而边缘的群体的忧欢苦乐,揭开的是笼罩其上的误读与偏见,还原具体鲜活的人的样貌。作者记录了精神病院内的“伤心人”;借以烛照的,则是整个社会人心。
源于自救与救人的强烈意愿,李兰妮抱病阅读、参考了中西方大量相关书籍,梳理出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原因,书中回顾了中国建立精神病院的百年历史,提示种种有关精神疾病治疗的曲折路径及发展理念。在这片文学很难触及的领域,本书以独特的表现力与强烈的人文关怀具备了超越文学的社会价值。
既是患者又是作家,走出精神病院的李兰妮说:身处孤独绝望的人啊,你要相信,野地里,一定会有一束爱的灵光为你而来,陪你走出无人旷野。
本书收入广州惠爱医院、北京北医六院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自己是中度抑郁,身边也很多抑郁症和双相的朋友。虽然没住过院,但很多书里的东西也真的心神意会。 比如双相和抑郁的诊断检查被医生弄混,而且医生往往自信且固执的坚信他的诊断,哪怕说了药物史也不相信。比如抑郁症患者之间往往靠药品的名字作为彼此间交流的暗号。还有像作者...
评分 评分爱是野地里的一束灵光 《野地灵光》是一部聚焦精神疾病患者真实生活和群体境遇真相的作品,是一部我国关注精神卫生健康的一本书。作者李兰妮怀着深切的悲悯和温情,带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拯救和医治人类灵魂疾病的美好愿望,唤醒每一个人关注精神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提出...
评分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其特殊,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异于大多数人即常人,异于一般的规范即所谓“普世”的准则。一般而言,精神病有器质性和心因性两种类型。器质性精神病,指物质性的神经出现问题而导致的行为异常,此类患者通常被称为神经病。心因性,指主观性...
评分都说艺术家们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神经,看到的、听到的似乎和一般人不大一样呢?不过,平凡人是大多数人,纵使有那么一小部分在这个社会上病了,可能也无伤大雅吧,不过一旦他们相聚到一起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近期,也已不算近期了,才看完李兰妮写就的《野地灵光》一书。该如何...
作为曾经重度抑郁、自杀过但没死成的人,读起来很能感同身受了。然而这整个社会太缺少共情和科学正视,动辄便将许多伤心的人说成是矫情、抗压力差、心理素质低等等。殊不知,那些冷漠苛责和嘲讽,正是伤人利器而杀人于无形。
评分花了两天读完了这本书 怎么说呢 没有感觉那么好 里面很浅显的科普内容倒是比较吸引我 日记式的记录略显平淡 看了一出出野地里的人间琐碎 却没能获得太多新知
评分可以打磨改编程电影或剧,里面有个高干夫妻在精神病院的细节特搞笑…有些故事不仅在精神病院发生,他们就在现实的我们身边…然而看着是那样的“正常”…
评分在本书中,李兰妮老师集合了个人经验,又考察了很多历史文献。对于受精神病症困扰的人来说,自我治疗之路非常艰辛,而且布满了危险。所以,对于有同理心之读者,此书是一部受难之作;对于有意了解精神病对人类的影响之读者,此书也提供了一份来自现场的档案。
评分作为躁郁症患者的我,很佩服李兰妮的勇气也很心痛她揭开伤疤后流出的鲜红血液……希望每个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在黑暗的荒野里遇到一束灵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