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乐,台中人。1989年生。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却没有选择律师之路,而另辟蹊径,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后又成为职业写作者。喜欢鹦鹉。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儿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由台湾公视改编为电视剧,获第54届金钟奖5 项大奖。原作于2019年10月出版简体中文版,出版后市场反应、口碑俱佳,入选豆瓣2019年度社科·纪实图书,《读者》2019年度好书。
在处女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鸣惊人之后,毕业于台大法律系,却走上作家之路的吴晓乐带来了她的第一本随笔集《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她以诚挚、洞察幽微的笔调,去揭示那些我们无比熟悉却视而不见的事物。她写女性之间隐藏的厌女情绪,体察女性潜移默化的“月经耻感”,也自陈母女两 代人的冲突与和解;她写自己曾为迎合男友病态节食的经历,回顾言情小说如何塑造了女孩最初的爱情观;写“女神”这个词背后隐藏的陷阱,也反思“年轻人一定要在大城市拼搏”这种论调。
由于下笔精准,简中版尚未上市,就有读者手敲其中篇目分享,获上千人共鸣。
那些很好很好,可非我所愿的,可不可以不要?能否任我们长齐个性,拥有不与人同的自由?
——————————————————————
《正果与它们的产地》
不想结婚的人们,应值得一次鼓励,他们对自己诚实,诚实地说,目前并无把握负担谁的逆境、贫穷、疾病与哀愁。在天灾满布的现世中,他们调节着人祸的比例。
《习得复忘掉》
世人常误解一件事:仅仅男性特别喜欢折抑女性。绝非如此,打自很小的年纪,我时时见闻,那些坐成一圆桌的女人,如何将一位不在场的女性给说得低进尘埃里。几乎每个女生都接受了一套完整且顺序俨然的厌女练习。
《我与我的血》
自那回起,我变得相当尊重自己的月事,部分是不想再挨针,部分是我终究经验到,当我厌恶着自己这规律地滴出鲜血的身体时,我的身体也以等量齐观的恶意回敬着我。
《圣母病再见》
圣母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崇拜或耍赖,不是为了相爱。……珍惜生命,具体的方案之一便是汝不可宠坏他人。不要硬生生剥夺别人实际感受生命的可能性,不要代人受过,更不能替人顶受生命的细小砾磨。
初读序之时便惊叹终于找到了那位与自己一万分契合的笔者。我也曾经是那个掌心朝上的小孩,现在手里还是握着几枚血点,不瘆人,但偶尔仍然会隐隐地作痛,提醒着某些我不愿追溯的记忆。曾经我以为这些敏感的思绪只能算作矫情和无病呻吟,所以紧闭双唇不予言说,直到岁月渐长才慢...
评分·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仿佛不彻底地贬低自己,就无从证明这份情感的高贵。把自己反复折叠,终至渺小,只求能嵌进对方生活的可怜兮兮的模样。 · 如同一只没完没了地飞翔的鸟,终于目击了一块礁岛,你缓缓潜入低空,尝试以微小的角度向前俯冲,如同梦境中你演练的无数次着陆,如...
评分我喜欢作者的后记:“是因为我十分明白,同样是抒发情绪,男人这么做是真情流露,女人这样子做是歇斯底里。我得学习不要那么常表达意见,这样子会引来不必要的威胁。而在被允许表达意见的场合,我得慎于穿着,在无趣、丑和淫荡之间,摸索出一套衣饰,既满足审美上的标准,又不...
评分>> “想到自己那么轻易地就能伤人入骨,只因那人爱我甚多,好一段时日,我在母亲面前,节制着自己的脾气。” 今天看到太多母亲节相关的话题,在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讨论妈妈的时候,就想起了这本书。作者不仅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也是一个绝佳的表达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很...
评分读了很久才读完,中间放下没读后,就难再拾起来。今天在从云霄回杭州的动车上,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再重新读进去,很快就进入书中,意犹未尽。这大概是我第一次读随笔,很容易把自己带入进去。前边的情节我记不太清了,但今天读的剩余部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母亲实在是...
有友邻编辑向我推荐这本书,我看到得到上有电子书,就简单阅读了一下,是一个年轻女性对成长的反思,以及如何寻求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依赖外部肯定的自我认同。文字很清新,不做作,完胜那种自恋的湾湾腔。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只是来自那些恢宏雄辩的思想,也来自忠实于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这种能力需要保护和唤醒。我看这类书已经有些迟了,如果在二十岁之前能读到这类书,如果能遇上这样一个朋友,能从中获得觉醒和顿悟的机缘,那多好!
评分为了维持精神生活上的绝对,许多创作者只能对于物质生活相对了。不止一回,看到创作者坦承自己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力有未逮。暴食者有之。酗酒者有之。颠狂者有之。药物成瘾者有之。半夜会孤坐在沙发上自我怀疑者,亦不在少数(越写越觉得跟某些创作者共处一室,可能是上辈子踢翻他的骨灰坛)。即使创作者看似“没有在进行一个创作的动作”,也不代表此刻他是可亲的,很有可能他的内心搬演着宁静的风暴。作品与真实生活中欠缺一个明确的分野,有时戏剧性逾越了作品,浸润至创作者的现实认识。想到上述种种,不禁冷汗直流,陪伴创作者,何尝不是苦行一种?且苦行的果往往不是结在自己身上,而是落于邻地,成全他人之美。创作者在做功,身边的人则是做功德。钓雪按:想起了杨德昌的《恐怖分子》(1986):写个小说怎么会变成那么要命的事呢?
评分果然看到<读者>一众读物推荐这里我就该警醒了/花了近20在亚马逊买的电子版/肉疼/还行,三观也认同,什么都讲一点,什么都没讲多深/果然出名了就是好,写随笔都能赚钱orz
评分文字一流,洞察力敏锐,这样的人写散文一定很好看。另一方面,这一系列散文又是很具有现实关怀的,这种关怀并不是“自己树起靶子自己打”,看似铁笔担道义,实则是谄媚和自我重复,难中肯綮。吴的路径是从自身出发,通过她的困惑、担忧、迷惘、怨怼、和解、抱憾,来发散出普遍的关怀。这种路径也像是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训诫的实践,即作为一个拥有优越条件的人,调整自己的视线与身姿,试图为更多人提供改变处境的思想资源。完全的共情几无可能,但作家的真诚在于她愿意把留存声音的权力,让渡给改变现实的一线契机,这一点比天赋或是技巧都更加重要。
评分文字一流,洞察力敏锐,这样的人写散文一定很好看。另一方面,这一系列散文又是很具有现实关怀的,这种关怀并不是“自己树起靶子自己打”,看似铁笔担道义,实则是谄媚和自我重复,难中肯綮。吴的路径是从自身出发,通过她的困惑、担忧、迷惘、怨怼、和解、抱憾,来发散出普遍的关怀。这种路径也像是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训诫的实践,即作为一个拥有优越条件的人,调整自己的视线与身姿,试图为更多人提供改变处境的思想资源。完全的共情几无可能,但作家的真诚在于她愿意把留存声音的权力,让渡给改变现实的一线契机,这一点比天赋或是技巧都更加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