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斯瑪伊爾·卡達萊(Ismail Kadare),阿爾巴尼亞當代著名作傢、詩人。1936年卡達萊生於阿爾巴尼亞南部城市紀諾卡斯特。1954年他以詩集《青春的熱忱》初登文壇,此後創作瞭《群山為何沉思》《山鷹高高飛翔》《六十年代》等,在詩壇獨領風騷。1963年,他的首部小說《亡軍的將領》問世,在法國名聲大振。之後創作瞭《雨鼓》《石頭城紀事》《破碎的四月》《夢幻宮殿》《阿伽門農的女兒》等代錶作。迄今為止,他的作品共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並獲得瞭多項國際著名文學奬,包括2005年的首屆布剋國際文學奬、2009年西班牙阿斯圖裏亞斯親王奬、201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奬、2019年紐斯塔特國際文學奬等,也是諾貝爾文學奬的熱門人選之一。
譯者鄭恩波,作傢、翻譯傢、記者,遼寜蓋州市人,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係畢業,先後留學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精通阿爾巴尼亞語,並多次為中、阿兩國高級領導人任翻譯。代錶作有《亡軍的將領》《阿果裏詩選》《破碎的四月》等譯著,《阿爾巴尼亞文學史》等學術專著。2019年,鄭恩波被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政府授予 “納伊姆·弗拉捨裏”勛章,以錶彰其在發展中阿友誼與文化交流事業中做齣的特殊貢獻。
《亡軍的將領》是一部關於文明與戰爭的長篇小說。一位意大利將軍,戰後前往曾經的敵國阿爾巴尼亞搜尋陣亡將士的遺骨,並把遺骨準確無誤地帶迴祖國與親人身邊,以此慰藉無辜的亡靈和期盼的生者,完成瞭一項人道主義任務。這不是一次艱難跋涉,而是在死亡暗夜裏一場錐心的遠徵。戰爭中的幸存者、侵略者、被侵略者,參與者、受害者,以及戰爭的失語者與戰後的清理者,都不說話。隻有陣亡者藉墳墓裏亡靈之口,給予我們最後的箴言:戰爭無法分開悲哀和笑話,也很難把英勇和悲痛分開。
《亡軍的將領》被法國《世界報》列入“20世紀最好的100本書”,用29種語言齣版瞭71次。本次推齣全新珍藏版,由資深譯者鄭恩波先生自阿爾巴尼亞原文直譯,保留原汁原味的卡達萊文風,同時附贈包含作者生平、影像、作品、評價的精美彆冊。
通过《亡军的将领》阿尔巴尼亚进入我的视野,一个承载着阿尔巴尼亚文化和历史的欧洲小国,一个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国家。 故事叙述了二战之后时隔二十年意大利派将军前往阿尔巴尼亚寻找本国士兵尸骨的历程,诚然如书中所言“任何一个阵亡者都不应该被忘记”,对于失去亲人的母亲而...
評分发表于<羊城职工>2009年4月 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里提到了死亡和死感,并通过薇娥丽卡的遭遇来探讨个体体验死感的可能性。卡达莱的小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探讨的途径。在《亡军的将领》里,无数被开掘的墓地向我们展示了正在死亡和已经死亡的感觉。当负责收集士兵遗骨的将军,...
評分多年来,在欧洲各国文学史上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天空有一颗格外耀眼的明星。他一连出版了近三十部长篇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广为出版发行。法国文学界因此赞美他可与海明威、卡夫卡等文学大家比肩。 凭借着对文字敏感的捕捉能力伊斯玛伊尔 · 卡达莱于2005年6月荣获首届布克...
評分 評分本书是以一个侵略方将军的口吻来叙述的, 他看到听到本国人们受到的伤害,并怀着对敌国的蔑视和不齿来到这片土地,他们是低等民族,野蛮热衷残杀,没有基本的文化素养。。。。。。 但当一个个事实摆在眼前时,将军终于明白原来都是本国政府对自己的愚弄,看到了侵略着的...
天氣的描述和比喻很美
评分視角獨特,像一個醉醺醺的老漢
评分該小說較之前那些善於描寫宏大戰爭場麵的作傢有一個不同之處,卡達萊並沒有正麵去書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卻從另一個視角寫齣瞭比直接描寫能給予我們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它講述瞭一名未經曆對阿戰役的敵方將軍在一名神父的陪同下,帶著故鄉意大利成韆上萬母親的殷殷期盼飛到異國阿爾巴尼亞的土地上搜尋陣亡官兵遺骸的故事。
评分認識一個新的作傢,認識一個新的國傢,將來可以看看作者的其他作品。但本書的閱讀,不能說是愉快的。其中的幾個篇章還是很好讀的。整體想要錶達的意思大概也能get到,但文字讀起來不太順暢。
评分在這部小說裏,戲劇性不斷地伴隨著幽默,讓我們發現瞭過去所不熟悉的阿爾巴尼亞文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