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剋斯·韋伯

馬剋斯·韋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作者簡介】

於爾根•考伯(Jürgen Kaube)生於1962年,最初在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等高校從事社會學的教學工作,1999年開始在《法蘭剋福匯報》擔任編輯。從2008年起,負責該報的社會科學版麵,2012年成為該報副刊的副主編。同年,他被《媒體雜誌》(Medium Magazin)授予科學領域年度記者奬。2015年,於爾根•考伯成為《法蘭剋福匯報》的聯閤齣版人。

【譯者簡介】

吳寜,北京大學西語係日耳曼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獲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西語係德語專業講師和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中國中心高級講師,現旅居奧地利薩爾茨堡。譯有《西方通史:當前時代》《德意誌之魂》(閤譯)和《技術倫理學手冊》。

出版者:索·恩|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德] 於爾根·考伯
出品人:
頁數:504
译者:吳寜
出版時間:2020-11-30
價格:98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20170857
叢書系列:索 • 恩(Thorn Bird)
圖書標籤: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一個孜孜不倦、充滿矛盾和創造偉大思想的人生:為瞭紀念馬剋斯•韋伯逝世100周年齣版的傳記。

.

他不僅屬於現代曆史上最有影響的思想傢之列,而且也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德國精神領域中最令人捉摸不定、最充滿矛盾的偉大人物之一。作為社會學傢、國民經濟學傢、曆史學傢和法學傢,韋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究竟是什麼影響瞭他,又是什麼給他以動力呢?於爾根•考伯對這個非同尋常、時常處在筋疲力盡邊緣的人生進行瞭探究(在韋伯一生中,許多事情似乎至今依然撲朔迷離),並針對德意誌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魏瑪共和國之間的巨變時代,為讀者勾畫瞭一幅引人入勝的時代圖景。

.

“馬剋斯•韋伯無條件地麵對各種現實,就像剋爾郭凱爾和尼采那樣義無反顧,但不像這兩個永遠的小青年,而是作為一個經得起磨難的男漢子。”

——卡爾•雅斯貝爾斯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曾经说:经典人物都是油腻和黑色的。所谓油腻,是因为他们被无数人摸来摸去;所谓黑色,是因为朝奉的蜡烛的烟熏所致。 在《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的后记里,德国作家、媒体人于尔根·考伯引述卢曼的这番话聊以自嘲,因为马克斯·韦伯必定也...  

評分

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曾经说:经典人物都是油腻和黑色的。所谓油腻,是因为他们被无数人摸来摸去;所谓黑色,是因为朝奉的蜡烛的烟熏所致。 在《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的后记里,德国作家、媒体人于尔根·考伯引述卢曼的这番话聊以自嘲,因为马克斯·韦伯必定也...  

評分

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曾经说:经典人物都是油腻和黑色的。所谓油腻,是因为他们被无数人摸来摸去;所谓黑色,是因为朝奉的蜡烛的烟熏所致。 在《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的后记里,德国作家、媒体人于尔根·考伯引述卢曼的这番话聊以自嘲,因为马克斯·韦伯必定也...  

評分

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曾经说:经典人物都是油腻和黑色的。所谓油腻,是因为他们被无数人摸来摸去;所谓黑色,是因为朝奉的蜡烛的烟熏所致。 在《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的后记里,德国作家、媒体人于尔根·考伯引述卢曼的这番话聊以自嘲,因为马克斯·韦伯必定也...  

評分

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曾经说:经典人物都是油腻和黑色的。所谓油腻,是因为他们被无数人摸来摸去;所谓黑色,是因为朝奉的蜡烛的烟熏所致。 在《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的后记里,德国作家、媒体人于尔根·考伯引述卢曼的这番话聊以自嘲,因为马克斯·韦伯必定也...  

用戶評價

评分

寫得頗瑣碎,翻譯不佳,意識流讀法。

评分

韋伯三個學生:施密特,盧卡奇和米歇爾斯都比他深刻很多:他還停留在那種十九世紀市民階級的思維方式中,相信議會又不相信議會,知道國傢權力掌握在軍人手裏又衊視軍人,雖然談事情還要屁顛屁顛地去求得總參謀部認可,能讓他有一點位置的大概也就是民族自由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這個陣營,但這個陣營是屬於第二帝國的,它在戰爭末期就已經被拋棄瞭,無論是社會民主黨還是其他什麽黨,都不再會以過去的政治原則作爲基礎瞭:所有人都在準備戰爭。這三個學生就是看到這種深淵的人,但他們也知道問題不能靠資產階級自由主義這套體製來解決:無論是盧卡奇的蘇維埃,還是施密特的神權國傢,還是米歇爾斯的fxs工團主義,都在尋求一種政治權力與民衆的鏈接與新秩序建立。探索是有益的,即使他們都沒有成功。現代自由主義的不可靠,被冷戰結果所掩蓋瞭。

评分

韋伯是典型的知識分子,他在曆史節點積極關注局勢轉變,但在權力體製內始終處於邊緣地位,想要以身實踐學者政治,但屢不得誌,成瞭喜歡在公眾麵前交鋒辯論的“愛發牢騷者”。韋伯的研究重心從資本主義轉嚮官僚政治後,但依舊延續其對社會文化和群體作用的關注,批判德國的市民階層毫無政治榮譽和責任,對民族主義的擁躉,和因其平庸而官僚化的未來。在世紀之交,韋伯的思想和私交圈子,都是他所批判的跨時代的市民階級社會的縮影,市民階層沒有從事職業政治的妥協和策略能力,也沒法齣政治領袖,運用在韋伯身上也是如此,他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鴻溝也正反映瞭深刻的德國社會矛盾。韋伯是激情和節製的典範,盡管接觸實際政治的代價是失去科學無可置疑的共同價值,但他始終關注國傢命運和社會變革,熱忱獻身真理和價值,積極踐行知識分子的社會和政治責任。

评分

在群星璀璨的德國學術史和思想史上,韋伯依然配得上“偉大”兩個字……真正陷入對韋伯的多年追隨,卻是因為這個人本身,學術上的韋伯高山仰止,而生活中的韋伯讓人熱淚盈眶。韋伯人生的開局是天纔標配,傢境優渥,32歲就成為海德堡大學曆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前途一片光明。然而,韋伯卻一步跌入深淵,此後7年他遭遇瞭精神疾病的摧毀,即使在林中散步也會突然放聲大哭,傢中寵物貓的叫聲也會讓他神誌混亂,他隻能茫然坐在書桌前無法做任何事情——讓人眼熟的德國天纔之殤,荷爾德林、尼采、剋萊斯特……然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韋伯最終從深淵中爬瞭齣來,他所有最重要的著作都是恢復後那16年中所寫……我們看到的韋伯,總緊皺著眉頭,但即使在7年的病中,他依然能夠溫柔而善良地對待妻子和朋友……

评分

“我們再也見不到像他那樣的人,世間的一切不過如此” 讀韋伯的傳記能讓我有最多的共鳴,倒不敢鬥膽以韋伯自比,但切實能理解他對一種統一的“決疑術”的執念。我和他一樣,寡斷,神經緊張,充滿衝突,麵對精神生活無休止産齣的一切,隻會覺得“活得纍”。也希望像他一樣博識,勤勉,寬厚。 “隻有當一個人力不從心之時,ta纔可以停止工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