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可读可赏可玩的书。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专业解读和精心手绘。
毫厘毕现千年名画被忽视的细节,并结合史料文献,剖析了《清明上河图》创作的背后政治意图,认为图中所描绘的是宋神宗治下王安石变法时期,京都汴梁城外十数里清明坊草市的场景,这个场景汇集了大量直接指向“熙宁新法”对于北宋社会形态改变的图像符号。尽管有的学者提到《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宋神宗时期,或者提出图像所反映的并不是汴梁城内的场景的观点,但缺乏具体的论证手段和详尽的论述证据,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推测的阶段。
本书作者提供了详尽的论述和图像符号证据。作者坚持从图像出发,深入图像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带着画家本身的敏锐去观察、去审视这些图像,又将它们看作一个个有意义的符号,努力寻求这种图像背后的意义指向,为大家厘清了《清明上河图》图像中近40个有所指向的符号,指出有些符号在以往研究者的解读中被误读了。首次将《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历史时间和地点进一步统一在“熙宁变法”时期的汴梁城外十数里清明坊草市这个“历史的场景”上。
自己写作出版的第一本有关历史图像的书。对于历史图像的解读不可能终结于某一次写作。还会有更多的逼近“历史真实”的探索。我和大家一起期待,再一次思考和写作的开始,开启又一个新的探索历程,或许是我这本书出版的另一个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感觉作者有点“反矫情达人”的意味,把很多以前解读为暗讽暗喻和党政的细节给了生活化的解释。重点是这是一本很难得从细节出发且用线稿描摹了细节的书,即使不同意作者的解释,也可以仔细端详每个角落的细节给出自己的判断。
评分书的外观设计非常精美,可惜相当大篇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成了最大的缺陷。
评分晚上一口气读完。作者别具匠心,从画入手,对画中内容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读来轻松有趣!最后一章详细论述了作者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看法和猜想。“清明上河”背后想表达的却是熙宁变法的期许和坚持。但可惜的是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面前,任何的变法都会成为扬汤止沸,隔靴搔痒。想起易中天在《帝国的惆怅》里描述的“在专制体制下,变法只会帮了腐败的忙”。又如吴思在《潜规则》中言道“恶政是一面筛子,淘汰了清官,留下了恶吏”。神宗的矛盾与无奈,王安石的坚持与失败,西北开边的胜利与放弃。无疑是对上述论点最好的注脚。
评分以还原古人观画的方式而重建观者的视角,进而对应探寻作画者的心与境。以心映心,尽所长于“体念”,每有直指人心直指真相处,惟体念不到处,或有过度解读,亦不失一家之言。作者首部作品,有锋芒,有锐气,而略单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