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村福美(1924— ),1924 年生于日本滋贺县。染织界的“人间国宝”,随笔家,以使用草木染的线编织的紬丝织物而闻名。作为日本国宝级的染织艺术家,今年96岁高龄的志村福美,是目前在世的唯一一位与柳宗悦、河井宽次郎等民艺运动家有过密切交往的大师,见证过一个辉煌的手工艺 时代。
59岁获第一届京都府文化功劳奖,62岁获颁紫绶褒章,66岁获得“人间国宝”称号,69岁被评为“文化功劳者”,90岁获有“日本诺贝尔”之称的“京都奖”(思想·艺术部),91岁被授予日本文化勋章。作品藏于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滋贺县立近代美术馆、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等多个美术馆。
◆日本染织界“人间国宝”自传性散文;
◆ 大佛次郎奖获奖作品;长销日本三十年的经典之作,首次国际授权
◆日本政府授予她文化勋章(国家最高荣誉)和文化功劳者称号;NHK为其拍摄纪录片
◆各大顶级美术馆收藏竞相收藏她的作品;日本国民则将她誉为“色彩与光的诗人”
◆由柳宗悦指 路,与白洲正子深交,被皆川明尊为大师,糸井重里称她的传奇人生“只可憧憬,无法模仿”
◆千年古典中所形容的植物色彩,如何经由艺术家的手显形,变为人类衣着上的色彩,映照着我们从何而来的玄妙
◆大师的光环之下,这是一个女儿、一位母亲,如何被艺术拯救,在手艺与自然之间往还的一生
———————————————————————————
内容简介
日本染织界“人间国宝”志村福美的第一本自传性随笔集,初版即获大佛次郎奖(该奖表彰在历史人文领域有杰出贡献的散文作品),并屡次再版,长销三十余年不衰。除了多个版本的单行本、文库本,还出过特装本(典藏本),如今已成为日本学生必读的散文佳作。此次不仅是志村福美的第一部中文版著作,也是这部经典作品的国际首次授权。
这本书里志村福美以诗性之眼,向我们展现她在染织道路上,对汲取大自然色彩最初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其中种种无与伦比的体验,是了解这位染织大师和日本现代民艺的必读之作。
诗人大冈信作序推荐,他写下:“在这本书中,我们与一位染织家相遇,了然她的思想,领悟生命只有一次的真意。同时,通过对一色一生的凝视,我们能不可思议地从其深处,窥得多色一生的人生真相。”
文/花瓢白 原载于“新生活方式研究院”公众号,2021-3-12 大自然所拥有的色号,常让人类叹为观止。 大海时刻变幻的蓝,月食时一点点隐没的金黄,花朵一宿未眠的绚烂或颓败,都有瞬息万变的色彩和光泽。 没人能复制它们,也没人能创造它们。 然而,日本一位叫志村福美的老奶奶,...
评分这应该是跟我前面读面几天听过的关于酿酒的《清酒之魂》,关于料理的《天才主厨的绝对温度》,关于调香师的《调香师日记》类似的,关于匠人和匠心的书。解读者在解读的一开始,不断提到,作者福美是“minyi”的代表,我刚开始理解成“民意”,后来才逐步意识到,应该是“民艺”...
评分读完《一色一生》深受感动。 也有感于那个时代的创作者们之间的坦诚交流。 希望这片微光下,我们能彼此联系。 在不同的角落,奏响机杼之声。 || 关于《一色一生》的豆瓣简介 作者:日本染织界“人间国宝”志村福美 翻译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第一本自传性随笔集,...
评分文/花瓢白 原载于“新生活方式研究院”公众号,2021-3-12 大自然所拥有的色号,常让人类叹为观止。 大海时刻变幻的蓝,月食时一点点隐没的金黄,花朵一宿未眠的绚烂或颓败,都有瞬息万变的色彩和光泽。 没人能复制它们,也没人能创造它们。 然而,日本一位叫志村福美的老奶奶,...
从何时起,人们开始如永不歇息的陀螺般为工作出让全部的健康与激情,但少有人在付出与所得之间真正实现了等价交换。精神上的困扰与身体上的不适时刻都在提醒我们,人类是永远无法和工作和谐共处的。不过这本书的作者不在上述讨论之列,她在工作中获得了富足且丰沛的精神力量,真正驾驭了她想要经营的人生,她就是日本著名染织艺术家——志村福美。她对于色彩与美的追求幻化成一种极其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任何一件作品,她无不倾尽全力。志村说工作为她带来的不是束缚与渐趋僵硬的思维,丝线与色彩实际上赐予了她飞向自由的力量。
评分一色一生,心守一事,岁末的平和之书。封面的色彩,就是她耗费一生用古法守护的蓝。织染如同艺术创作,一字一句,像针线经纬交叠穿梭,许多段落都透露着清丽的美感,一方面得益于译者的翻译,另一方面,她深邃的思考,像植物染般纯净天然。春蚕的震颤、京都山峦的雾霭迷离,与母亲恩师的鼓励一样,充满坚毅深情。
评分黎戈说得对,日本人在工美中修行,有宗教味。
评分黎戈说得对,日本人在工美中修行,有宗教味。
评分“运”是指自己除此之外不做二选,认定笨拙而任性的自己只擅此道;“根”代表韧性,同一件事能不厌其烦地反复;“钝”则是指借助材质来表达的工艺,与绘画或文章这类直接表达的方式有别。前半讲“技”,以蓝染为主轴,科普了染织工艺,后半讲“艺”,是作者生命中为艺术献身人们的故事。如今大工业和分工的确已将技艺挤压得无处翻身,可我仍觉得不必悲观,正如如今诗人已死,可诗意还在,技艺亦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