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发表于2024-11-22
大分流重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以堅實的定量數據,顛覆加州學派的大分流敘事
▌運用計量史學方法,還原300年歐亞經濟演進史
.
果如加州學派所說,19世紀之前,亞洲與歐洲發展不分伯仲嗎?
歐洲興起的“大爆炸”假說,能夠得到定量證據支持嗎?
市場力量何時取代地理環境,成為塑造人類經濟活動的核心因素?
民族國傢及其疆界,對貿易和經濟發展有多重要?
.
基於豐富的微觀曆史數據,講述大分流的宏大故事,本書是經濟史“用數據說話”的典範。與學術界的流行看法不同,本書認為,歐洲興起成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並非源於工業革命,更不能用煤炭和殖民來解釋。運用17—20世紀的最新曆史數據,作者令人信服地證明:大分流應該追溯到17世紀之前甚至更早。工業革命給歐洲帶來瞭影響深遠的結構變遷,確立瞭歐洲的世界霸權,但早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已經具備明顯的優越特徵:更強大的交通係統,更大的貿易流,規模更大、運轉更好的一體化市場,更高的生産率,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本書主要對比的是歐洲與印度,但結論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適性,也適用於其他地區。
.
——————————————
.
▌ Jan de Vries,美國經濟史學會前會長——
彭慕蘭《大分流》的核心論斷是:歐亞大陸的主要經濟體,在1800年之前,經濟錶現大體接近。如果該論斷成立,那麼小麥、稻米等基本商品市場的價格行為,也應該顯示齣類似的市場整閤水平。施圖德於是利用歐洲和印度的市場價格,來檢驗這一命題。運用經濟學傢的統計技術,施圖德得齣瞭清晰有力的結論:直到19世紀中葉以前,以任何指標度量,印度糧食市場都顯示齣很低的整閤水平。因而,歐洲與印度之間大分流的時間,“至少要追溯到17世紀或更早”。將宏大的曆史論斷轉化為可檢驗的命題,然後收集所需證據,運用相關統計方法進行閤理檢驗——《大分流重探》是做到這一切的典範。施圖德這本書是重大的貢獻,應該引起曆史學傢的重視。
.
▌ Cormac Ó Gráda, 美國經濟史學會前會長——
東西方經濟體之間的大分流發生於何時?這是現代經濟史中的大問題。羅曼·施圖德建立瞭一個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理論框架,結閤最新數據和前沿分析,巧妙而讓人信服地證明:在工業革命之前很久,西方世界商品市場的整閤,就已經孵育齣瞭高於東方的經濟增長率和生活水平。
.
▌ Barry Eichengreen,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
施圖德提醒我們,加州學派考察的中國並不能代錶亞洲。他的分析發現,在18世紀和19世紀,印度各地的糧價差異要大於歐洲。而地理特徵是造成這種差異的重要因素,因為水運成本隻是陸運成本的十分之一,而歐洲有便利貨運的可通航河流和天然港口。鐵路的修建的確促進瞭印度各地的市場整閤,但那要等到19世紀中葉纔會發生。施圖德對數據的處理十分細緻,也運用瞭閤適的計量方法,他的結論完全令人信服。而他對歐洲和印度的兩個內陸山地地區(瑞士和普納)的對比分析,再次顯示齣瞭歐洲的優勢,錶明地理因素雖然重要,但也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
.
▌ Tirthankar Roy,倫敦經濟學院——
《大分流重探》聚焦於市場整閤與貿易成本,將國際經濟不平等的起源之爭,導嚮瞭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嚮。羅曼·施圖德論述老練,統計分析嚴密,得齣的結論讓人信服。這是無可爭議的大作。
.
▌ Gregory Clark,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亞當·斯密的核心論點是,經濟增長産生於有效率的市場。這本新銳著作復興瞭斯密的傳統,指齣有效市場創造瞭增長,但有效市場僅局限於前工業時代的歐洲。這本書是重要的貢獻,幫助我們理解工業革命為什麼齣現在西方。
.
▌ Anand V. Swamy,威廉姆斯學院——
《大分流重探》的論述始於亞當·斯密的一個直觀洞察:市場整閤促進瞭經濟增長。基於這個洞察,施圖德比較瞭1600—1900年之間歐洲和印度的市場整閤。施圖德有力地指齣:體積大、價值低的商品價格,在不同地區之間的趨同,能夠反映市場的整閤水平。施圖德研究的是糧食市場,他運用一係列統計技術,考查瞭市場之間的價格聯動,以及當衝擊發生時,不同市場間的價格比率迴歸至長期水平的速度。全書證據確鑿地錶明:早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很久,印度的市場整閤水平就落後於歐洲。
.
▌ Pim de Zwart,瓦格寜根大學——
現代經濟增長為什麼發端於西方?施圖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對解答這個曆史之謎的一個重大貢獻。基於堅實的經驗證據和嚴謹的統計技術,施圖德有力地證明:更有效率、更加整閤的商品市場,是歐洲領先的原因。本作毫無疑問將會對大分流之爭産生持續影響。任何對這一爭論感興趣的人,《大分流重探》都值得一讀。這本書文筆優美,條理清楚,是進入市場整閤文獻,以及從大分流角度探討歐洲和印度經濟史的文獻的窗口。
.
▌ Bishnupriya Gupta,華威大學——
施圖德的研究對象,是亞洲兩大經濟體中的印度,試圖迴答這樣一個問題:歐洲和印度之間的大分流,能夠從市場整閤中找到起源嗎?基於這兩個地區糧價的全新數據集,以兩個市場間的距離作為解釋因子,施圖德對不同市場之間價格的相關性進行瞭統計檢驗。這樣的經驗分析錶明:早在17世紀,歐洲就有瞭更大麵積整閤的區域性市場;而印度各地的市場一直是相互割裂的,價格之間的相關性,也僅僅局限在短距離的市場之間,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晚期鐵路時代的到來。這本書是對大分流和市場整閤文獻的重要貢獻,也是第一本將印度納入大分流之爭的學術研究。
.
▌ Joshua Sooter,紐約大學——
加州學派認為歐亞之間的大分流發生得相對較晚,且是由生態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造成的。但最近一些學者,利用印度次大陸的數據,挑戰瞭這種觀點。施圖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其中的代錶作。施圖德對歐洲與印度的糧食價格,包括印歐內部各地糧價的相對趨同,進行瞭定量分析,據此比較瞭歐洲和印度的市場整閤水平。施圖德的分析證明,瑞士與歐洲糧食市場的整閤度,分彆要高於西高止山脈地區與整個印度次大陸的整閤度,因而瑞士享有越來越大的經濟繁榮,而西高止山脈地區“市場的特點是規模小且相互隔絕,這種局麵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葉”。
▌[瑞士] 羅曼·施圖德 Roman Studer
.
曾先後供職於學術機構和私營企業,現為瑞銀集團瑞士政府事務部主管。曾任牛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倫敦經濟學院講師。博士論文獲2009年度美國經濟史學會“格申剋龍奬”,這是授予國際經濟史年度最佳論文的奬項。曾任蘇黎世大學瑞銀社會經濟學研究中心首席運營官。
.
論據、論點都很紮實,但沒有常見的大分流作品的理論高度,感覺無法如賴老所言,成為“大分流的分叉點”。 要是沒有這浮誇的書名和推薦語,或許值得4.5星,畢竟研究非常紮實,可以作為量化經濟史博論的範本。然而配上這些溢美之詞,得扣掉0.5。
評分作為對《大分流》觀點的探討和補充,本書選取瞭歐洲和印度這兩個古典經濟體為考察對象,來重新審視市場因素之於工業革命的推動力量。我非常贊賞作者對數據的理解和運用。整部書可以說是計量史和對比史學的典型之作,作者特彆強調“讓數據自己來識彆和劃分區域”,進一步規範瞭在定量研究中的主觀性偏離。他巧妙選擇瞭糧食這一大宗商品,從宏觀角度看待歐洲和印度次大陸中運輸體係、地理位置、氣候情況等客觀因素,也從微觀角度分析瞭瑞士和普納地區的糧食市場,做瞭價格波動的模型研究。最終發現歐洲在18至19世紀就已經普遍開始瞭市場整閤,而印度直到英國殖民之後纔迎頭趕上。因此,早已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就踏上瞭快速增長的道路,這有力的反駁瞭加州學派的觀點。本書的翻譯清晰流暢,非常推薦!
評分牛津博士。短小精悍,全書僅10萬字左右,但邏輯謹嚴,史料充分,遠勝於今日那些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將論文變成教科書的博士論文! 堅定的anti-revisionism者,計量史學,用數學的精確與實證,徹底將印度踢齣大分流的探討! 但是另一方麵,不得不說,在大分流的探討中,除瞭印度民族主義學者,印度似乎從來就不是探討的主會場,而至多不過是分會場,而且是分會場之一(此外,還有日本、東南亞等),西方中心主義者宣稱本書能終結大分流的探討,不啻是在癡人說夢。尤其就本書探討的主題和主要觀點與基本邏輯而言,似乎恰恰證明天朝本應能夠像歐洲一樣發生工業革命,並邁入現代化——某種意義上,反倒成為瞭彭慕蘭觀點之腳註(參考薛華和沃爾夫岡 凱勒的研究——作者也承認,本書無法駁倒二者的觀點
評分作齣瞭一定的學術貢獻,可拓展的領域還有很多很多…
評分第一本看的定量實證曆史分析的讀物,論證過程很嚴謹,最喜歡的事不預設立場的,讓數據自己說話
“大分流之争”烽烟再起 2000年,美国学者彭慕兰的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当年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研究奖。2003年该书中译本(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
評分“大分流之争”烽烟再起 2000年,美国学者彭慕兰的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当年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研究奖。2003年该书中译本(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
評分 評分大分流重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