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田犬彦
1953年生。日本知名比较文学学者、电影研究者、随笔作家、诗人。东京大学宗教学专业毕业,后于东大研究生院专攻比较文学。研究与批评涉猎领域广泛,长期关注比较文学、电影、漫画、戏剧、都市文化等领域。历获伊藤整文学奖、桑原武夫学艺奖、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奖)等多 个奖项,已出版著作达140余部。
·
译者蕾克
生于北京,曾供职于北京大学,现定居东京。熟稔日本文化、艺术美学,给国内多家时尚和亚文化杂志供稿,关注风格与美学。译著有《住宅读本》《造物有灵且美》《美物抵心》《一日一果》《梦的宇宙志》等。
▼【编辑推荐】
★日本文艺批评大师四方田犬彦之美学随笔代表作,从废墟出发,思考造物的宿命与时间的意义。
继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后,最迷人的日本幽微美学探索。
·
★ 一部重新思考毁坏与消逝的哲思录,并从美学回归人间,直面岁月流逝,体味世间无常。
·
★沧桑是美,凋敝是 美,破灭也是美。
摩灭,就是将时间的残酷化为艺术。
·
★从记忆到触觉,从圣殿到废墟,从普鲁斯特到三岛由纪夫,
跨越文学、艺术与时空存在的迷人书写,献给岁月痕迹的温柔颂歌。
·
★特别收录四方田犬彦写给中国读者的序言,讲述摩灭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源头,回归东方传统美学。
·
★身在缓慢的衰亡途中,自是一种喜悦。摩灭途中的人,总站在时间的边缘。
.
▼【内容简介】
摩灭是——
时间的艺术
万物的宿命
宇宙的永恒命题
·
岁月流淌漫溢的洪水
人伸出的摩挲之手
文字时断时续、最终慢慢溶化
·
从三岛由纪夫到普鲁斯特,从达芬奇到当代艺术,从吴哥窟的废墟,到逐渐脱落的古罗马壁画……作者以“摩灭”这一美学视角来重新观看世界、解读经典、追 溯历史、认识 生命,进而探索“摩灭”和日本美学传统的关联,还原出一种日本独有的审美观与生命观。
他的行走踪迹遍及东西方著名建筑与艺术场域,并以诗性之眼深入微观次元,以哲人之心直面事物的退化与衰亡,进而洞穿万物的宿命与岁月的本质,创造出一种兼跨随笔、游记、美学、文化研究和艺术批评的无界书写,也造就了这一部带有独特东方气质的时间诗学。他提到曾旅经中、韩、泰国的古寺庙,大多会重新上漆,唯独在日本京都、奈良,人们却任由它们褪色,“当宝贵的事象或物体产生阙乏或毁损,反而能发掘出其中的美”,这样带有时间推移、万物无常的美感,反而受到日本人所偏爱。
所以,观照摩灭,就是观照自己和事物之间横亘着的时间,就是包容衰败,接受消亡,理解无常。“天地自然,是人眼看不见的巨大石磨,我们的身体,是时间缝隙里的短暂存在。”
·
本书以独特视角探索“摩灭”这一美学关键词与物的角度,重新观看世界,并上溯传统,找到其在东西方古典美学与文化传统中的源头,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美学价值观。本书从角度与重要性上都可以比拟日本文学随笔经典之作《阴翳礼赞》,都是从独特角度对美学与文化的重新解读。作者以其兼跨艺术史 、考古学、哲学、宗教、游记、散文、评论的无界书写,以诗性之眼透视时间与空间的痕迹。他的行走踪迹和目光所及囊括吴哥窟的浮雕、意大利的壁画、广岛核爆的遗迹、贝克特的戏剧、志哉直贺及宫泽贤治笔下的孩子、口中慢慢融化的糖……
《摩灭之赋》,顾名思义,是一本对摩灭的礼赞之书。作者四方田犬彦从吴哥窟的倾颓庙宇游走到意大利的残损雕像,从吉田兼好的随笔分析到巴尔扎克的小说,到处找寻它的踪迹。那何谓摩灭?摩灭就是时间对事物的磨损。 其实汉语中我们更常用的词是“磨灭”。二者的词源四方田犬彦在...
评分 评分 评分《摩灭之赋》是日本美学大师四方田犬彦的随笔集。作品跨越文学、考古、宗教、艺术等领域,在当下与往昔之间,在与前贤的交谈之中,沉谧幽思,深切地体验凋落与残败之美。 日本成语有言“一期一会”,怀着“难得一面,世当珍惜”的心情,认真对待眼前的人和事物。这样的心境,传...
评分修行34th,读前以为以为摩灭势必伴随时光,所谓摩灭之赋,正是时光浩汤流转向前之博大魅力,而作者指出摩灭之物自身亦有魅力,因为“身在缓慢的衰亡途中,自是一种喜悦”,这固不为无理,甚至思想自带诗情,却与“物哀”内涵全然相悖,所以此书与色气仛寂全然不同,并非对文化内核的尝试总结与剖析,而是一家之言用诗歌般的语言呢喃出的宣导,这样的写法有其独特之处,可以很轻易的带动你的感觉去碰触一些很古很深邃的东西,但你若想用理性为路基逻辑为道标去找出一条清楚通往这些东西的道路,却又注定失手,是引你感受之书,而非地图与指南,阅读此书过程中得到了美学的教育与美的感受,这也许就足够了吧。又及,序言中作者想不起的苏轼与摩灭石碑之文,乃是东坡七绝《平淮西碑》: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古残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评分失明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意象,也是选择文本对象的重要缘由。眼睛因为失明丧失了原本的功能,但是,手代替成为了部分的眼睛。手在寻找,在摸索,也在观察,在思考。在失明之人对外界的接触与意识通感里,手成为了比它原本功能更重要的存在。于是,手拥有了更多自由,更多可能性,它成为向不可知处延展的某种主体。在这部作品里,四方田犬彦借助人的知觉器官与它所创造的器物与文化记忆的叠合,处理了主观与客观在时间文化里的基本关系。
评分失明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意象,也是选择文本对象的重要缘由。眼睛因为失明丧失了原本的功能,但是,手代替成为了部分的眼睛。手在寻找,在摸索,也在观察,在思考。在失明之人对外界的接触与意识通感里,手成为了比它原本功能更重要的存在。于是,手拥有了更多自由,更多可能性,它成为向不可知处延展的某种主体。在这部作品里,四方田犬彦借助人的知觉器官与它所创造的器物与文化记忆的叠合,处理了主观与客观在时间文化里的基本关系。
评分“摩灭”的概念类似朴素的“消逝/磨灭”带上佛性,身为电影/美术/文学史学者的四方田犬彦,基本还是以这个范畴为框架,捏出这本散文书。“数不清的摩灭构成我们的肉体”-“墙上摩损出的那个凹陷,即我”,反思损坏,即失去的才属于自己。
评分挺好看的。自然之力与人为之力的摩挲带来损耗导致物质存在走向“无”,放在生物上便是肉身在时间事件的推移中逐渐损耗,走向死亡与寂灭。佛像、雕像的“相”之摩灭,建筑物的“功用”之退化,最后都将融入整体存在的被破坏、被消失。如果说自然威力带来的摩灭是一种天命所归,那么人死之后的火葬是不是也带有一种加速了摩灭进程的暴力性质呢。杜尚的“inframince”概念很有意思,我理解为一种存在与消逝的临界状态,在亦不在。人生若是一个摩灭的过程,那么我们活着的状态在完全摩灭至“无”以前未必不能视作一种永恒。btw被种草了《驴皮记》与路上观察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