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古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作者介紹】

林西莉(1932— ),瑞典教授、作傢和攝影傢、漢學傢。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大學讀書,學習漢語和古琴,此後數十次到中國訪問。曾任瑞中友好協會會長。關於中國的著作有《漢字王國》《古琴》《另一個世界——中國印象1961—1962》等。

·

【譯者介紹】

許嵐,作傢,從事文學翻譯、文學編輯及文學評論寫作,至今已在瑞典生活瞭20多年,長期從事中國與瑞典的文化交流活動。

熊彪(Bjorn Kjellgren),博士,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社會人類學係研究員,齣版有《在21世紀轉摺中的中國》一書。

出版者: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瑞典]林西莉
出品人:世紀文景
頁數:272
译者:許嵐
出版時間:2019-7
價格:8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0815892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古琴 
  • 海外中國研究 
  • 林西莉 
  • 文化 
  • 藝術 
  • 音樂 
  • 文景人文藝術 
  • 世紀文景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編輯推薦】

☆著名漢學傢林西莉,繼《漢字王國》之後又一部精心之作,在西方掀起古琴熱潮。

☆奧古斯特文學奬獲奬作品,講述瑞典漢學傢與古老東方樂器古琴的不解之緣。

☆200餘幅全彩精美圖片,全麵展現古琴大師口傳心授的技、藝、道。

☆特彆收錄管平湖、吳景略、査阜西、張子謙等 十位古琴名傢專門為她錄製的《流水》《梅花三弄》《鷗鷺忘機》等21首琴麯。

·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古琴的故事。1961年,年輕的瑞典姑娘林西莉來到北京大學,在溥雪齋、管平湖、査阜西等古琴大師的指導下,與古琴這種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樂器結下瞭不解之緣。經過十二年的寫作,林西莉完成瞭這部深入淺齣的古琴藝術著作,將古琴帶到瑞典,帶到世界。書中不僅有對琴體、琴弦和調音、銘文、琴式等古琴本身的詳盡專業介紹,還以古琴為匙,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大門,深入到有關於古琴的文化傳承以及與古代文人關係的理解中。

·

【專業評論】

中國樂器有高度的生命性格,琴是內含天地、自有丘壑的隱者,琵琶是齣入雅俗的江湖俠客,笛是俊逸風流的書生,箏是清冷玉潤的閨秀碧玉,鬍琴是謳歌的常民,從這裏,你可以悠遊無盡的生命情性,也可以觸摸如實的中國,而有心人,何妨就從這本古琴的故事開始吧!——林榖芳(音樂傢)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最初不是很看好这本书,如今这种题目大、彩页多的书太多了。但是静心看下去,发现太适合我这样的似懂非懂的门外汉了。 迷恋古琴的声音,之前翻过一些关于古琴的书,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学习的经验,脑子里对古琴一直无法建立起系统完整的认识。 看这本书的感觉,像...  

評分

久违的一篇文! 没看《古琴》前,是迫不及待地拿出CD开始听曲子,之前一直对古琴是怀着神秘而近乎尊崇的心态的。古琴从古至今都是长伴高士左右,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清逸俊朗的男子,白衣白袍,黑发如墨,面前一架古琴,或对高山,或临碧水,指尖轻弹,便是风度万...  

評分

以前看过林西莉写的《汉字的王国》,就很佩服一个外国朋友可以把中国文字理解得这么好,所以看到她写的《古琴》也就毫不犹豫的买了。真是个玩家啊,六十年代就一个人跑到中国来学古琴,太得意了。我们什么时候也有这种心情和财力也来次这样的大手笔?我们这些小屁民啊只能围着...  

評分

今天买入,坐花园里看了几章,文字平和,内容资料详实和有说服力,知道作者是原来写中国文字的那位瑞典女士,研究中国文化这么多年,自然直奔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而去,书的定位是给世界人民看的,包括现今的中国人。可以了解古琴,也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作为国人还是值得作为了...  

評分

一边听着古琴家溥雪斋弹奏的《梅花三弄》,一边回想着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古琴》一书中有关古琴和中国文人命运的种种细节,心情可谓千头万绪。林西莉上世纪60 年代初在北京古琴研究会学琴时,满清皇室后裔溥雪斋是会长。该会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下成立的。溥雪斋有时...  

用戶評價

评分

在我與中國四十多年的接觸中,最讓我驚嘆的一點就是中國傳統的頑強和牢固。光陰流逝,時代變遷,有時是儒傢、道傢思想受到懷疑和輕視,有時是佛傢、道傢思想受到壓製和迫害。大多數的東西都曾經被質疑和排斥過,但一切卻又都存活下來,轉換變化適應新的環境和條件。一個永恒的循環,一種潮流取代另一種潮流,然後,慢慢蕭條到瓦解。與此同時,其對立麵或者應該說是另一麵則應運而生,再次發展又再次被取代。文化和思想形態是如此根深蒂固地潛伏在人們的意識中,不為哪怕是最動蕩的革命所動搖。越是遭到威脅,越是堅持和守候。

评分

寫給外國讀者的普及書。作者的學習經曆十分難得,遺憾(但也可以理解)的是花瞭那麼多功夫和篇幅也沒能很好地說明文人音樂的本質,隻是斷續零散地做瞭普及層麵的文化曆史說明。有關古琴本體(形製、斫琴、指法、樂譜)的介紹段落對於認識和理解古琴更有幫助,尤其是中西琴譜比較的部分——一個外國人更能發覺減字譜的好處,還挺讓人唏噓。

评分

通過中西方對音樂的對比研究挺有趣的。中國人在音樂上更注重敘事性,個人的風格。想學

评分

有關古琴的一切內容幾乎都能在這本圖文並茂言簡意賅的書中看到,從它的名字由來到它的各部分說明和各種曆史典故,甚至如何彈奏都有。書中有一個寫古代文人常用物品和生活情趣的延展部分很有趣很長知識。我想即使之前對古琴瞭解甚少,讀完這本書也會迷上這種充滿神奇色彩的樂器吧。再就是現下的我們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真是少到可憐可恨。

评分

在我與中國四十多年的接觸中,最讓我驚嘆的一點就是中國傳統的頑強和牢固。光陰流逝,時代變遷,有時是儒傢、道傢思想受到懷疑和輕視,有時是佛傢、道傢思想受到壓製和迫害。大多數的東西都曾經被質疑和排斥過,但一切卻又都存活下來,轉換變化適應新的環境和條件。一個永恒的循環,一種潮流取代另一種潮流,然後,慢慢蕭條到瓦解。與此同時,其對立麵或者應該說是另一麵則應運而生,再次發展又再次被取代。文化和思想形態是如此根深蒂固地潛伏在人們的意識中,不為哪怕是最動蕩的革命所動搖。越是遭到威脅,越是堅持和守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