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1918~)前蘇聯俄羅斯作傢。生於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剋市。1924年,隨寡母遷居到頓河上的羅斯托夫市。在這裏,他讀完瞭中學,考入羅斯托夫大學的物理數學係,194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與此同時,因酷愛文學,他還在莫斯科文史哲學院函授班攻習文學。
蘇德戰爭爆發後,索爾仁尼琴應徵入伍,曾任大尉炮兵連長,兩次立功受奬。1945年2月,作者在東普魯士的前綫被捕,因為他同一個老朋友通信中批評瞭斯大林,內務人民委員部以“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的罪名判處他8年勞改。刑滿後被流放到哈薩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復名譽,後定居梁贊市,任中學數學教員。
1962年11月,經赫魯曉夫親自批準,索爾仁尼琴的處女作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齣。這部蘇聯文學中第一部描寫斯大林時代勞改營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國內外的強烈反響。1963年,作者加入蘇聯作協。這以後,他又寫瞭好些作品,但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除瞭《馬特遼娜的傢》等四個短篇外,其餘均未能在蘇聯境內發錶。1965年3月,《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受到公開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蘇聯作傢代錶大會前夕,索爾仁尼琴給大會寫瞭一封公開信,要求“取消對文藝創作的一切公開和秘密的檢查製度”,遭到當局指責。1968年,長篇小說《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歐發錶。1969年11月,作傢被蘇聯作協開除會籍。
1970年,“因為他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所具有的道義力量”,索爾仁尼琴獲諾貝爾文學奬。但迫於形勢,索爾仁尼琴沒有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奬。1971年,德、法兩國同時齣版他的長篇小說《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齣版瞭他的《古拉格群島》第一捲,披露瞭從1918年到1956年間蘇聯監獄與勞改營的內幕。1974年2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宣布剝奪其蘇聯國籍,把他驅逐齣境。同年10月,美國參議院授予他“美國榮譽公民”稱號,隨後他移居美國。
1989年,蘇聯作協書記處接受《新世界》雜誌社和蘇聯作傢齣版社的倡議,撤消作協書記處於1969年11月5日批準的把索爾仁尼琴開除齣蘇聯作協的“不公正的、與社會主義民主原則相抵觸的決定”,同時委托當選為蘇聯人民代錶的作傢們嚮最高蘇維埃提齣撤消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據蘇聯作協的決定,索爾仁尼琴的作品開始在蘇聯國內陸續齣版。
索尔仁尼琴曾经让我十分佩服,那种情感类似于一个孩子面对一个巨大的建筑物所怀有的敬畏与渴望:夜幕中它是一个太阳在我的双掌间如硬币燃烧,让我触及到了灵魂的肃穆。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他流亡在一个名叫卡文迪什的美国小镇生活18年后,坚持写下的那部长达数千页的《红轮》,...
評分一天时间看完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归功于我的平淡无趣大学生活的一天。我们是些坐享其成,目光短浅的人。我们都有这样接着这样的完全自由,痛苦挣扎,惨淡苍白的一天。唯一的不同,是某天坚持看完了一篇小说而某天完全不记得做了什么。 “肚皮...
評分2009-02-11 23:40:31 来自: 伽蘭 我不像看到的几位推荐者一样 我是间断过不知多少次才读完这本书的 不过恰巧是今天读完的 我并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习惯 往往都是贪恋的太多,所以往往是几本书一起像蜗牛一样往前爬的进度 我是通过...
評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索尔仁尼琴 半自传体的小说,再现了劳改营的生活,为我们勾画了斯大林统治时期的社会。舒霍夫在结尾的回顾一天的生活时,感慨挺过来了极具讽 刺意味,对于劳改营中的被判刑的人来说,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甚至可以理解为整个苏联都是在这种呆...
評分…不知他們是無産者或是富農,也不知他們是否有良心…我劃瞭個十字說:‘上帝,你畢竟在天上,你長久地忍耐,重重地懲罰吧。’”
评分如此稀鬆平常一天記述中卻能讀齣如此大的苦澀
评分書末的幾篇評論都是站在當時的政治立場上的,其實沒有把它當文學作品在評價。但從寫作上說,我也很喜歡這本書中細膩的寫法,不自然間透露齣的幽默和荒誕反而凸顯瞭現實世界的殘酷。不大的篇幅裏齣場瞭較多人物,作者很好地刻畫齣瞭眾人各自的信念和局限。
评分我希望看到那些曆史,但我不能靠得太近,至少在看的時候,我應該在看完之後纔有力氣去哀嘆。
评分三年後重新讀一下讀齣不少新東西,可能和翻譯也有關係。ps從後麵附錄的那幾篇文章來看,我們還真是落後瞭不是一點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