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一书中有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即知识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天理与郡县制国家的关系、公理与现代民族主义及其体制的关系等。在讨论康有为时,我特别地提到了他对儒学普遍主义的再创造,而这个再创造的前提恰恰产生于一种历史意识,即儒学的普遍性与中国概念之间的那种自明的关系发生松动了。在这个前提下,当你要论证儒学具有普世性的时候,必须以承认中国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中国之外存在着巨大的外部为前提——这个外部不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政教意义上的。当儒学普遍主义与一个置身于众多国家或外部之中的中国形象相互连接的时候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说明了民族主义对于某种普遍主义世界观和知识谱系的依赖。换句话说,这种新型的儒学普遍主义的诞生是和作为一个新型世界体系中的主权国家的中国的诞生同时发生的。这里所谓儒学普遍主义实际上正是现代公理观的曲折的呈现方式。
在历史研究中,任何脱离具体的语境、文本而将问题提炼为简短的结论的努力都会牺牲太多的历史感。这篇导论不准备对全书内容进行全面概述,而只是将历史分析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整理出来,提供给读者在阅读全书时参考。作者的讨论集中在两个反思式的问题上:中国(尤其是现代中国)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的现代?上述两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和视野展开讨论,本书的分析是从一个有限的角度——即思想史的角度——展开的:作者从有关中国的历史叙事的分析出发讨论第一个问题,围绕着天理世界观和公理世界观的相互关系展开对第二个问题的分析。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
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年)、《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年)、《死火重温》(2000年)等。
刚开始看了前言,就已经感觉到沉重。我必须一手拿书,一手拿笔记录自己思维的脚步,不然会跟不上作者的速度。
评分昨夜小白给了些新见,再度明晰了我的一些想法。起因于此: 传统归纳主义认为,经验科学可以以他们所谓的使用“归纳方法”的事实为特征。根据这种观点,科学发现的逻辑就是归纳的逻辑,即归纳方法的逻辑分析,其特点是从单称陈述(有时也称作“特称”陈述,例如对观...
评分我个人对汪晖老师这本书最感兴趣的是《帝国与国家》这部分,我就谈谈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看的时候我感觉这一部分好像没有写完。现在的写法给人感觉是它描述的是从帝国向民族国家或主权国家的转化过程,但我怀疑这只是故事的一半,是否还有另一半,比方说中国已经变成主权国家...
评分刚开始看了前言,就已经感觉到沉重。我必须一手拿书,一手拿笔记录自己思维的脚步,不然会跟不上作者的速度。
评分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这是原作The Future of the Past: On Wang Hui's Rise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发表于New Left Review第62期,2010年3-4月号)的中文译稿。 自90年代以来,汪晖一直是一位在中国知识界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的学者。他于1997年发表《当代...
为什么一个无耻妄人海内外公知奈何不了他?直接原因想想其实很简单:体制和群氓沆瀣一气。如果是优胜劣汰的体制,民智自然不低,砖家叫兽当无处生存,智商堪忧的学生也不可能混到硕士博士,学术必定呈良性循环之势。反之劣币驱逐良币,真学问少人能识,削尖了头到城里混饭图虚荣的师生倒是成群结队,无知无畏、说谎造假、掩耳盗铃、小农意识之类认同感还很强,这些现代中国的“活化石”既固化了体制,又不断在体制的酱缸里繁衍着更多的蛆,汪抄公不过是一蛆头。
评分重点阅读下卷第二部《科学话语共同体》。【http://jflycn.com/wangiarism/index.php?title=%E7%8E%B0%E4%BB%A3%E4%B8%AD%E5%9B%BD%E6%80%9D%E6%83%B3%E7%9A%84%E5%85%B4%E8%B5%B7】
评分这是一本超脱学术前沿太多的著作,读完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评分生命的自我折磨
评分读了一下100多页:)的导论,非常能体会那种“我不能被你的框架说清楚,你听我用我的那套讲法解释一遍一样的内容”的傲娇心态。然而这次轮到我们误解他们。国学方面没有发言权,每次他要总结“西学之本质”的时候总要犯尴尬症,特别在于汪似乎没有觉察到在哲学极早期阶段应然与实然领域便已经分离…这点上金观涛的确要略胜一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