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有《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光晕——文化政治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即出)等。编著有《读电影——经典艺术电影》《读电影——最新艺术电影》《深圳新文学大系》等。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解读了8部50—70年代的经典作品,既有代表主流叙事的《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也有当时“地下文学”的代表《第二次握手》;从写作资源、小说结构、主体塑造等方面展示文学创作的演化,指出这些作品为何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受到读者欢迎,并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本书是当代文学领域运用“再解读”研究方法的重要成果,受到众多研究者和读者的肯定,本次精装版增加了1篇关于“新时期”工业小说的文章。
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评分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评分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评分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评分第一章《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通俗小说: 在现代性的建构中通俗文学一直是作为新文学的他者存在的 一度成为“文革”后的评论家将社会主义革命定性为“封建文化”的口实 50s:节制普及 一、“英雄” 西方:史诗(epic)英雄史...
李杨老师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发展、成型、膨胀以致自反为逻辑,展示出一个“小说中国”的建国史,文本与时代的复杂与纠缠展示在李杨老师朴素大方的语言之中,尤其是细读的分寸感让细腻变得简洁舒畅而不拖泥带水,尤其是对巴赫金、詹明信乃至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借鉴,都极具代表性,这本书是我现在读过对于“十七年文学”解读的的最佳文本~
评分从“红色经典”的形式和修辞中找到解码历史的路径——显示的不是“历史”如何控制和生产“文本”的过程,而是“文本”如何“生产”“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过程。虐恋心理分析江姐真是大胆的创新。但重在又很能说服人。
评分加深了我对50-70年代文学的认识,弥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有利于下学期教学
评分2020年 第12本
评分若不做专题研究,想要了解十七年文学,就不必特意去读那些大部头的“红色经典”。有洪子诚加上这本就够了。作者对这些研究对象是有爱的,也就试图从现代性层面确立十七年文学经典合法性。并非将其视为审美作品而是当作话语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后,这些重要的时代文本,确实在形式或内容上都显露出现代性的意味。这些文本诞生于高度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而文革后对红色经典的粗暴批判和文革话语并无两样,只不过是把白变成黑。由此李杨超越性的解读就不仅深刻剖析了红色经典建构集体无意识的可怖功效,也是对以往批评话语的降维打击。(乘着巴赫金、福柯、詹姆逊、拉康……等人的超级顺风车。)也许这本书才真正引我入文学批评的大门。参考书目是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