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Vanessa L. Fong),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是美国著名的中国教育问题研究专家。曾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现任美国爱默思学院副教授。著有《唯一的希望》(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Policy)、《重释伊甸园》(Paradise Redefin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Students andthe Quest for Flexible Citizenship)等,并在美国重量级的人类学期刊上发表过一系列有关中国教育问题的知名文章。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收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该书曾获2005年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许烺光图书奖。
冯文:《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20190321草就 独生子女似乎是我这个年纪最熟悉的一个群体,虽然我不是,但身边的同龄人却很多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为拥有一个兄弟而自豪、庆幸。但我却似乎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这样一个本不该属于她这...
评分冯文:《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20190321草就 独生子女似乎是我这个年纪最熟悉的一个群体,虽然我不是,但身边的同龄人却很多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为拥有一个兄弟而自豪、庆幸。但我却似乎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这样一个本不该属于她这...
评分冯文:《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 20190321草就 独生子女似乎是我这个年纪最熟悉的一个群体,虽然我不是,但身边的同龄人却很多都是。事后诸葛亮,我为拥有一个兄弟而自豪、庆幸。但我却似乎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这样一个本不该属于她这...
评分 评分有不满足,也有启发。作者对基本史实不加分析便直接定性并作为论述前提:将“独生子女政策”视为服务于现代化目标的手段,而现代化又指提升个人或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的位置,显得有些粗暴简窄欠缺说服力,如果能就与“独生子女政策”的制定、出台、推行的整个过程及其所发生的历史语境有更多的讨论就好了。有启发的地方,一是就中国突发而极致的生育转型,与其所内在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张力关系(相比第一世界国家自然缓慢发生的低生育率),关注到了像学习至上、高教育投入、学历膨胀、高就业期待与精英岗位不足以满足期待等问题(帮助理解年轻人待业“啃老”与内牛满面)。另,对家庭生活的记述让人直观90年代末人们面临的失业危机。又,对“教育”在特定社会体系中的结构性位置、“好工作”内涵的历史变迁给予了关注,这部分给我感觉很好。
评分这是一本不太像博士论文的博士论文,跟八股文式的“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不同,作者以相当流畅的故事来表达她的研究,并辅以一些理论分析。尽管她的文字相当平实,但是不难看出,作者的洞察力相当敏锐,对于理论也能融会贯通,比较贴切地应用于分析。
评分八零后人类学田野调查,客观中立,文笔亦佳。读完之后无限伤感,又想起了困苦的高考岁月,悠悠岁月,回忆当年监狱生活不容易。书写得非常符合我经历和体验的赵国现实,书中有不少对赵国问题和政府不利的分析,但笔调客观中立。作者放在国家战略的角度去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其批判的角度不是指向人权问题,而是指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失利弊分析透彻,作者最后结论很悲观,也许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到头来要实现中国梦也许只是镜花水月。
评分在Stephen的课上准备考试的时候背过的民族志,回国后审了中译本的稿子,也算是非常特别的缘分了
评分整体一般,但是那个疑似地震,爸妈去睡觉了然后让他们最珍贵的财产——他们的独生女抱着贵重东西站了一夜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