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出版社1960年联合出版的版本翻译。
对市民来说,他们的城市意味着什么?为使城市形象生动难忘,城市设计者应做些什么?
为回答这些问题,林奇对洛杉矶、波士顿和泽西城市民的一些体验作了研究,依据在现场的调查和访问中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文化、艺术、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形象性(Imageability),并且阐述了它对于城市的新建和改造所谴责的价值。
本译本是林奇THE IMAGE OF THE CITY 一书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中译。收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丛书”。
该译文由项秉仁(现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译出,原载于《建筑师》丛刊第19~22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90年重新整理出版了这册单行本。
该版只印行2310册,故很少有人知道。
你可以把这本书认为是在对侠义上城市规划的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如何营造城市中的景观的形态,以期在城市居民以及来访者心中形成尽可能强烈的形态和模式。 本书中,作者把一个城市景观的可读性+可意象性作为评判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然若干年后,作者也认识到仅仅注重...
评分 评分“人如何感知环境”,这是《城市意象》一本书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读一本书,作者观点胜于史料陈述,论述结构又胜于观点。相比于人人都能说出的“五要素”,我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回应以及未来的启示。 背景 我们将视点拉长,聚焦于整个历史长河,发现整个历...
评分“人如何感知环境”,这是《城市意象》一本书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读一本书,作者观点胜于史料陈述,论述结构又胜于观点。相比于人人都能说出的“五要素”,我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回应以及未来的启示。 背景 我们将视点拉长,聚焦于整个历史长河,发现整个历...
评分你可以把这本书认为是在对侠义上城市规划的讨论,讨论的范围包括:如何营造城市中的景观的形态,以期在城市居民以及来访者心中形成尽可能强烈的形态和模式。 本书中,作者把一个城市景观的可读性+可意象性作为评判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然若干年后,作者也认识到仅仅注重...
我分不清东南西北应该是跟我所在的城市有关,良好的拥有标志性建筑的街区能给我指引方向。现在的所生活的郊区,过于规整的道路没有边际没有标志更容易让人产生迷惑而迷路~~附录的关于人类养成辨认方向的内容很有意思
评分五本书了解GSD 其四 已经忘了要再读!
评分非常棒的城市分析实验和方法,不同于其他书就形态谈形态或者谈城市背后政治经济运作机制,这本书着眼于“形态”(也就是设计师关注的可操作的东西)调查,对于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这是20世纪5、60年代的研究,但是个人认为放到2019年今天也毫不过时 有人评价说翻译不好我再去找别的读一下
评分意会,抽象
评分对结构设计的追求、城市游的感想、和common sense的话题让我产生了阅读欲望。果然也是很平实的一本书,虽然有大段对视觉感受的文字描述,总的来说,还是很好读的。读过全书一遍之后,可以从附录A-B正文附录C再读一遍,从资料采集、分析、应用的过程就可以全部理解了。从我这个理科生的角度,将如此抽象的东西用比较科学系统的方法来阐述,很是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