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萨特 西蒙娜·德·波伏瓦 哲学 回忆录 存在主义 波伏娃 法国文学 法国
发表于2024-12-22
告别的仪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新知识分子”萨特的临别肖像
波伏瓦与萨特的终极对谈
伴侣生活 = 智识对话
“这是我的第一本——也许是唯一一本——您不会在交付印刷前读到的书。整本书都是为您写的,却和您无关。”
《告别的仪式》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记录下的让-保罗•萨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以白描的手法近距离地刻画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萨特晚年的日常生活,他为之奋斗到最后一刻的事业,以及他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态度。
1970年,萨特65岁。两年前的“五月风暴”虽然已经结束,但余波未平,深受该事件影响的萨特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新知识分子”的概念。同时,他担任着数份报纸的编辑工作、参加集会、召开记者招待会支持受迫害人士、筹备电视纪录片,在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坚持从事文学创作。
但无法忽视的,是不断折磨他的各种病症:高血压、视力下降几、脑损伤、尿毒症……
“我的健康资本已经耗尽了。我活不过七十岁。”
“事实上我没有死,能吃能喝。然而作品已经写完,在这个意义上,我死了……”
日益炽长的焦虑情绪折磨着萨特。他想到了他的身体、他的年龄,想到了死。一个哲学家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一个终身践行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如何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作为最接近萨特,也是对他最重要的女性,波伏瓦依据自己一直以来坚持写的日记,以及从朋友的笔录和口述中收集的各种材料,详细记录了萨特最后十年的生活,无数巨细靡遗的细节和如同亲临现场的对话,罕见地展现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萨特。
在波伏瓦的记录后还附有她与萨特的长篇对谈,萨特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并且梳理了对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思考。
“他的死却把我们分开了。我死了,我们也不能重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
西蒙娜•德•波伏瓦
(1908—1986)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于1908年出生于巴黎,1929年或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她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称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即使是前半部分的直面告别后的追忆也充满了克制。告别一直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无法想象在写“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时有着怎样强大的内心。大概是能直面自己”在害怕和希望之间摇摆”时的脆弱,在能在告别来时如此坦然。第二部分谈话无所不包。论阅读:“把时间放在一个为读者创造并在读者身上发生的时限之中,在阅读的同时,时间就变成了读者制造出来的客体。”谈写作:作品的必然性,在于将词语以某种形式粘合成张力,在阅读时由读者界定时限,产生和作者的复杂关系。论平等关系:放之四海皆准的大分类法于自身的、并为自身而存在的真实的实在性之上架构出的现象层面上人的地位。论自由:历史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社会变革的大潮不考虑个体的立场,孕育一种有益而有时显得可怕的低调。无话不谈,得卿如此,夫复何求。
评分即使是前半部分的直面告别后的追忆也充满了克制。告别一直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无法想象在写“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时有着怎样强大的内心。大概是能直面自己”在害怕和希望之间摇摆”时的脆弱,在能在告别来时如此坦然。第二部分谈话无所不包。论阅读:“把时间放在一个为读者创造并在读者身上发生的时限之中,在阅读的同时,时间就变成了读者制造出来的客体。”谈写作:作品的必然性,在于将词语以某种形式粘合成张力,在阅读时由读者界定时限,产生和作者的复杂关系。论平等关系:放之四海皆准的大分类法于自身的、并为自身而存在的真实的实在性之上架构出的现象层面上人的地位。论自由:历史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社会变革的大潮不考虑个体的立场,孕育一种有益而有时显得可怕的低调。无话不谈,得卿如此,夫复何求。
评分对谈啃的特别累
评分即使是前半部分的直面告别后的追忆也充满了克制。告别一直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无法想象在写“我们曾经在一起融洽地生活了很久,这已经很美好了”时有着怎样强大的内心。大概是能直面自己”在害怕和希望之间摇摆”时的脆弱,在能在告别来时如此坦然。第二部分谈话无所不包。论阅读:“把时间放在一个为读者创造并在读者身上发生的时限之中,在阅读的同时,时间就变成了读者制造出来的客体。”谈写作:作品的必然性,在于将词语以某种形式粘合成张力,在阅读时由读者界定时限,产生和作者的复杂关系。论平等关系:放之四海皆准的大分类法于自身的、并为自身而存在的真实的实在性之上架构出的现象层面上人的地位。论自由:历史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社会变革的大潮不考虑个体的立场,孕育一种有益而有时显得可怕的低调。无话不谈,得卿如此,夫复何求。
评分这本书实际上是《萨特传》的“翻版”,出版社重新拿出来圈钱,但后面对谈部分全部堆砌在一起,没有分类和区隔,毫无诚意。前半部分,波伏娃记述身患眼疾、几近失明的萨特人生最后的十年,强人如萨特,也有脆弱、无奈和艰难的一面,读完后心情黯然,喟叹不已。 后半部分是两人的对话,萨特非常赤诚,言无不尽,百无禁忌,在波伏娃面前,讲述了自己所有的人生经历。尤其是萨特和女友们的风流韵事;对基友的嫉妒与怨恨;与加缪亦敌亦友,最终分道扬镳的过程,料非常足。这本书也解决了我多年的疑惑,《存在与虚无》这种书,果然是磕了药才能写出来的。另外,如果想知道晚年萨特这些左翼法国知识分子对毛主义的看法,也可以参照这本书,非常有趣。
1973年 萨特在暮年疾病缠身的时候,依然保持清醒睿智的状态。这也许是知识分子在面对衰老时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以客观平静的状态对待这一切,依旧希望在工作中、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冷静的语调谈疾病,谈内心深处的脆弱,还有不愿面对时的倔强。这是人类高级的智识面对生命...
评分波伏娃和萨特一起看萨特,这样直接的审视与回顾是最为可贵的,在波伏娃的回忆录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开创者如何用整个生命坚持一种从未存在过的传统,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
评分1970-1980,萨特生命的最后十年,波伏娃大部分时间,都陪伴在他身边。萨特去世后,波伏娃根据自己的日记与搜集的其它资料,写成回忆录,这是本书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根据谈话录音整理。1974年春夏季,在罗马,萨特的眼睛近乎完全失明,失去写作能力。在波伏娃的建议下,萨特...
评分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除了因其哲学和文学成就蜚声世界外,广为人知的还有,萨特好色。一九七四年,萨特接受了自己的终身灵魂伴侣、世界名著《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访问,在回答波伏瓦"女人最吸引您的是什么"这...
评分读大学的时候买过两本哲学的书,一本是尼采,一本是黑格尔。尼采的翻过两页,黑格尔的一页未翻。至此以后,我认定哲学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也没有再读过哲学的书。 看这本书是为着波伏娃去的,结果全本都在聊萨特。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萨特于我,是个过于高深的存在,如果不是这...
告别的仪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