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英雄?德意志魔鬼?——“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定调之作!】
·
经常被提起的两位德国政治家,一个是希特勒,另一个就是俾斯麦;人们对前者的评价众口一词,而对俾斯麦的评价则根本无法统一。
·
俾斯麦的一生首先是普鲁士的,然后才是德国的,除此之外也还是欧洲的。作者诺恩就是从这样三个角度来写俾斯麦的,而且特别强调了其中的欧洲视角。另外,正如俾斯麦本人所说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总归不会写进档案里”一样,作者充分考虑了历史表述的主观性和史料的局限性,将俾斯麦平凡生活的一面、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他把这个“帝国缔造者”嵌入19世纪的欧洲历史中,写作出一部独特的俾斯麦传。
·
【媒体评论】
数年来最杰出的俾斯麦传记。——《明镜周刊》,2015年3月28日
·
克里斯托弗•诺恩的这部传记让铁血宰相走下了神坛。——沃尔夫冈•施耐德,《世界报》,2015年3月
·
一部文字优美、带有英式幽默的传记。——西格弗里德•魏希莱恩(Siegfried Weichlein)《每日镜报》,2015年5月27日
·
这本传记值得一读的原因在于,作者立场客观冷静,少有发表对俾斯麦倾向性很强的评价,而是将俾斯麦的思想和行动放在欧洲的全景下观察,将他的政策与英国的迪斯雷利、意大利的加富尔的政策进行比较。——《法兰克福汇报》,2015年3月31日
·
克里斯托弗•诺恩……应当被视作从最独特角度审视俾斯麦的作家。
——路易莎•莱辛斯泰特尔(Louisa Reichstetter),《时代周报》
·
克里斯托弗•诺恩……成功地将这个戴着“帝国缔造者”光环的超级英雄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凡人政治家。——卡斯滕•尧赫(Karsten Jauch)《图林根汇报》,2015年4月19日
·
一本碰撞思想的好书。——黑森广播公司,2015年3月19日
·
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星期日报》,2015年3月
·
作者叙述了俾斯麦的生平和思想史,内容详实且通俗易懂。
——米夏埃尔•布拉克曼(Michael Brackmann)弗兰克•韦伯(Frank Wiebe)《商报》, 2015年2月13日
·
克里斯托弗•诺恩的这本书将视野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克里斯托弗•雅尔《新苏黎世报》,2015年3月28日
·
诺恩……能纠正好些关于俾斯麦手腕片面和言过其实的评价。——乌尔里克•博瑟,北德广播资讯频道,2015年3月31日
·
杜塞尔多夫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诺恩所著的俾斯麦传在诸多新近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史蒂芬•内尔克,2015年4月1日
·
不同寻常的耳目一新。——克里斯蒂安•鲁夫 (Christian Ruf)《德累斯顿最新消息》,2015年9月7日
历史印象最大谬误可能来自“铁血宰相“这一称谓,三场德意志统一战争,让普鲁士一统整个德国,站在历史节点下俾斯麦自然被”始作俑者“化,不可或缺的或许还有俾斯麦1862年普鲁士下院的那篇“铁血演讲”,这样说并非销蚀其历史功绩与国父定位,但仅仅“铁血”二字对俾斯麦的评...
评分这本书给我这种在出差途中阅读的读者的体验并不怎么样。大量的时间跳跃,评论和总结,交叉的内容和时间线,长短不一又不分节的十几章内容,让我既无法跳过不感兴趣的部分,还经常得前后翻书以确定自己知道作者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情。 ==================== 俾斯麦,最早知道...
评分 评分一直以来,俾斯麦身上最为人所熟知的标签是“铁血宰相”,似乎提到他,就联想到了暴力和征服,就连流传最广的形象照都是一身戎装。这个标签既可以被描绘成开疆拓土的英雄,也可以被斥责为侵略扩张的罪人(甚至很多人认为希特勒不过是俾斯麦遗志的继承者)。但作者的这本书是一...
????鐘書閣 9/23/19
评分俾斯麦25岁之前的生活可谓一团糟。从小成绩平平,逃避兵役,大学成天在酒吧赌博混日子,债台高筑,父母拒绝为其偿还,逼他去小县城做了个公务员。结果俾斯麦死性不改,继续赌博输钱,到了债主去家里打砸抢的地步,他倒好,不仅风流韵事不断,而且一心想着入赘英国贵族家庭做小白脸。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母亲去世那年,在此之前,他一直被来自书香门第的母亲逼着接受思想启蒙教育,学习法学,忍受公务员系统的官僚主义,而他的真正梦想竟然是回乡下放羊。母亲去世后,父亲终于松口,送给他一座田庄,俾斯麦如愿以偿,高高兴兴做上了农场主,从此不再这么拧巴,还结了婚入了教。那这位启蒙思想与贵族阶级思想的混血儿,是怎么走上仕途的呢?因为农场经营得太好了,实在没啥挑战性,不如去搞搞政治吧。
评分书本身写的很好,以俾斯麦的视角勾勒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基础读物范畴,需要对19世纪欧洲的政治,社会,宗教,经济都有基本的知识积累才能看懂。
评分非常精彩。艾伦·帕麦尔的《俾斯麦传》突出其个性和生平、A.J.P.泰勒《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侧重其现实政治家的一面,俾斯麦自己的回忆录则不免略冗长、粉饰,本书则充分考虑到了史料局限性,并将俾斯麦放在更开阔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强调了他的多面性和遗产的多重解读。这是对俾斯麦更客观、更有距离感的解读,也看到了这个政治人物身上的矛盾复杂性,这意味着谈到俾斯麦,应当先问问“是哪一个俾斯麦”。
评分编号:A-0A 作者对一个凭着后发优势“崛起”的国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和模式进行了颇有深度的对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