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是由歌德的朋友艾克曼辑录整理而成的,对歌德作了细致而深刻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及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创作实践,以及日常生活和处世态度。《歌德谈话录》全译本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出版,有助于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全面了解歌德,走近歌德,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思想情操,领略人生真谛。歌德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化高峰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西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这本谈话录记录了歌德晚年关于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宗教、政治等方面的言论和活动,得到了文艺批评家、自然科学爱、哲学家和一般读者的共同喜好,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意义非凡。这里面表现出歌德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他的天才论,他的文艺观,和他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看法和态度,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思想的体现。在这中间,歌德反复提到的是他对拿破仑、拜伦、莫里哀、贝朗瑞、席勒、吕邦斯等人的欣赏。全多次提及的得意之作《浮士德》和《塔索》,是全面了解这位德国文艺巨人的很好途径。
细心阅读这本谈话录,相信会带给你颇多收益。
莎士比亚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后来的人就无事可做了。只要心悦诚服地认识到已经有一个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优异作家在那里,谁还有勇气提笔呢! 个人生来就有自由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幸运遭...
评分德国杰出的近代诗人歌德在西方文学界一直享有极高的盛誉和威望,他在有限的一生里孜孜不倦创作了众多不但优秀而且令人高山仰止的作品,从二十二岁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全欧开始,直到晚年才最终完成的《浮士德》第二部,歌德达到了西方文学史上与但丁、莎士比亚相齐名...
评分“有些弊端我们暂且别去碰,好让人类保留一点继续发展自身力量的依托。”(见1830年10月20日谈话) 这句话非常深刻。有时候,社会制度太完美了,在这种制度下长大的人往往就缺乏个性和力量。因为在一个完美、绝对公正的社会里,什么不平都没有,那每个人就无从培养正义、嫉恶...
评分“有些弊端我们暂且别去碰,好让人类保留一点继续发展自身力量的依托。”(见1830年10月20日谈话) 这句话非常深刻。有时候,社会制度太完美了,在这种制度下长大的人往往就缺乏个性和力量。因为在一个完美、绝对公正的社会里,什么不平都没有,那每个人就无从培养正义、嫉恶...
评分这书是作者爱克曼(J.P.Eckermann)在1823-1832这十年里每次与歌德谈完话之后的对话辑录。爱克曼(1792-1854)初次拜访歌德时只有31岁,而此时的歌德已经是74岁的耄耋老人。爱克曼对歌德的短诗特别感兴趣,自己也从事写诗,并且创作了《论诗,专以歌德为例证》的诗论,呈给歌德...
所属意晚年歌德提及狂飙突进时期之散论,兼及对于法国文学、戏剧剧院、革命等态度,大异于青年时代观点,接下来的工作是依照中文笔记抄录德语原文,用于论文。其中大量关于《颜色学》《植物形态论》的内容,此类内容占了歌德半生的时间,他本人也尤为重视。虽然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是错误的,但却是歌德泛神论进化论等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可惜后人因其是“伪科学”而少有提及,遑论系统研究(至少在中国没有译介),只把歌德作为一个文豪来看待(而歌德本人十分看重其科学家的身份)。(对于错误的东西,是应该全盘扬弃,还是该视同档案?)杨译本为《歌德谈话录》前二卷的节译。全集有三卷九百多页,个人觉得没有必要通读,却可作为类书备查阅,如能依类整理大善。
评分不喜欢作者的这种写作姿态,也许是我对里面的说教意味太敏感了吧。另外这个封面实在是让人无语,至少也应该把原作者艾克曼的名字印上吧。
评分艾克曼真是太幸福了,作为粉丝能长期跟偶像待在一起,做偶像的遗著整理人,最最幸运的还是他在近距离接触歌德后并未发生偶像幻灭。另:颜色学部分可真够无聊的
评分微信阅读看的第一本书;竟然不要钱!
评分依旧要说,这是在书写古典主义的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