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等著作三十余种。
本书是作者专论“五四”的一本书,收录十二篇文章,文章长短及体例不一,有论文,有随笔,也有答问。只是在将“五四”作为思想的磨刀石这一点上,取共同立场。答问部分夹杂个人阅历与感受,明显带有主观性。可即便是专业论文,也都是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互缠绕。“五四”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之“五四记忆”》与《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二文,尤为用力,不无新意,有心人能读出那些压在纸背的心情。
(原刊《文艺争鸣》2018年第9期)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陈平原教授的治学领域从小说史研究,渐次拓展至学术史、教育史等领域,气象与规模日趋阔大,然而无论研究对象如何转换,“五四”始终是他自觉去直面并着力经营的课题,是他探索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坐标...
评分(原刊《文艺争鸣》2018年第9期)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陈平原教授的治学领域从小说史研究,渐次拓展至学术史、教育史等领域,气象与规模日趋阔大,然而无论研究对象如何转换,“五四”始终是他自觉去直面并着力经营的课题,是他探索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坐标...
评分(原刊《文艺争鸣》2018年第9期)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陈平原教授的治学领域从小说史研究,渐次拓展至学术史、教育史等领域,气象与规模日趋阔大,然而无论研究对象如何转换,“五四”始终是他自觉去直面并着力经营的课题,是他探索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坐标...
评分(原刊《文艺争鸣》2018年第9期)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陈平原教授的治学领域从小说史研究,渐次拓展至学术史、教育史等领域,气象与规模日趋阔大,然而无论研究对象如何转换,“五四”始终是他自觉去直面并着力经营的课题,是他探索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坐标...
评分(原刊《文艺争鸣》2018年第9期)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陈平原教授的治学领域从小说史研究,渐次拓展至学术史、教育史等领域,气象与规模日趋阔大,然而无论研究对象如何转换,“五四”始终是他自觉去直面并着力经营的课题,是他探索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坐标...
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评分祝陈老师65岁生日快乐
评分我在五四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过程,一个几代人参与,构建的伟大启蒙运动,使中国人的思想走向现代化。陈老师的书看得已经是第四本了,受益匪浅,从中又挖掘引申出很多感兴趣的作者及其著作,待日后慢慢研读。
评分“泥沙俱下”,并无新论。读多了陈平原,就可以明白他所有的主张都可以归为两个字:“调和”。
评分陈平原关于五四运动的随笔集子。几十年的思考,围绕五四的前后,各类人群各取所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