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俄裔美国作家,20世纪杰出的文体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他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其后居住在柏林和巴黎,开始了文学创作。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康奈尔等多所大学执教。他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为他赢得世界声誉。此书的成功让他得以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其后出版的英文小说《普宁》《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均展现了纳博科夫对于咬文嚼字以及细节描写的钟爱。1973年,纳博科夫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的声誉在晚年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莫恩先生的悲剧》是一部五幕剧。这是纳博科夫第一部重要作品,创作时作者年仅24岁,但直到他逝世20年后的1997年,该剧才在俄罗斯的文学刊物上全文刊出,2008年成书出版。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无名的国度。国王治国有方,但身份神秘,常年佩戴面具,只有心腹知道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莫恩”。莫恩爱上流亡分子加纳斯的妻子。在与加纳斯的决斗中,莫恩被人算计,输了赌局,不得不连夜逃跑。听闻国王被害的噩耗,民众攻入王宫,推翻逆党,莫恩得以成功返朝。
《莫恩先生的悲剧》在纳博科夫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的一些主题贯穿了作者此后五十多年的创作,又反映了作者当时当地特定的精神面貌,使其迥异于后期作品,对于帮助读者了解纳博科夫创作的整体性、连贯性和丰富性,有着重要意义。
《莫恩先生的悲剧》:隐藏着《洛丽塔》日后出现的心理秘密 写有《洛丽塔》的纳博科夫一般被认为是美国作家,但是实际上,他更应该被认作是俄罗斯作家。 他出生于1899年,18岁的时候,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纳博科夫离开故乡俄国,从此流亡在德国,后移居美国。他是无根的,所以...
评分《莫恩先生的悲剧》:隐藏着《洛丽塔》日后出现的心理秘密 写有《洛丽塔》的纳博科夫一般被认为是美国作家,但是实际上,他更应该被认作是俄罗斯作家。 他出生于1899年,18岁的时候,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纳博科夫离开故乡俄国,从此流亡在德国,后移居美国。他是无根的,所以...
评分 评分纳博科夫总是选取一些很庸俗的题材,他不在乎这些内容被什么样的作者讲过多少遍,他只在乎用自己的魔法重新打造后的旧故事会显示怎样的真谛。年轻的纳博科夫在出道作的尝试中,以更易展现选题冲突的五幕剧形式,配合对莎翁的模仿,来实现一个旧故事的重塑。 如果说一个故事陈旧...
评分《莫恩先生的悲剧》:隐藏着《洛丽塔》日后出现的心理秘密 写有《洛丽塔》的纳博科夫一般被认为是美国作家,但是实际上,他更应该被认作是俄罗斯作家。 他出生于1899年,18岁的时候,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纳博科夫离开故乡俄国,从此流亡在德国,后移居美国。他是无根的,所以...
对我个人来说,阅读纳博科夫大于阅读这部戏剧本身。《莫恩先生的悲剧》让我感觉他和我们还在同一个维度,虽然是暂时的。相比于《微暗的火》等“神作”,它是如此“友好”。虽然纳博科夫不同时期的思想和创作是有变化的,但这部剧的语言、修辞、表现手法已经有未来的影子,包括思想、艺术、美学倾向。
评分看到现在只看了两本纳博科夫,已经无法取舍哪本更喜欢了。戏剧真是反映一个作者思想的好东西!
评分看到现在只看了两本纳博科夫,已经无法取舍哪本更喜欢了。戏剧真是反映一个作者思想的好东西!
评分3.5;明显模仿莎翁风格,不惟王权争夺的题材,大段激烈慷慨的台词、如暴风雨般的情感动荡都如出一辙,老纳也的确从不掩饰莎士比亚的崇敬与溢美之词。用俄语写成的部分内容遗失的残本,译成英语再转译成中文,虽说为了保持原文的节奏、格式、韵律与韵脚而大费功夫,但就中文看来效果并不出彩,一句话尚未说完即分段,读来并不顺畅。虽是早年作品,但日后常用意象已初显,如“魔法师”、形容丑恶与暴政的“蟾蜍”,与《庶出的标志》有互文,均是描摹一个时空背景缺失的国度,崇尚暴力的特拉门斯宛如巴图克的镜像,亦是纳博科夫对自身所处时局的体认。“我是莫恩先生——如此而已,一个虚无的空间,一首没有节奏的/诗中一个没有重音的音节。”是所有人沉沦与毁灭的悲剧。
评分没想到纳博科夫还写过剧本。厉害了我的鳞翅目分类大师 233 。感觉是后半部分渐入佳境。对比洛丽塔的叙述风格和作者意念来说,这本书果然是一个年轻人的作品,有十分尖锐的道德感和充沛的激情(当然可能跟体裁是剧本也有一定的关系。),可以看到很多莎士比亚的影子,主角对自己行为道德的审判与制裁,有点王子复仇记的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