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蔭麟(1905—1942),號素癡,廣東東莞人。現代著名曆史學傢。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西洋哲學史和社會學。1934年迴國後,任清華大學曆史、哲學兩係講師,同時兼授北京大學曆史、哲學課程。1935年,應約編纂高中曆史教材,即《中國史綱》。抗戰爆發後,曾在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閤大學任教,1940年轉任浙江大學教授,1942年病逝於遵義,年僅37歲。張蔭麟博學多聞,在史學、哲學、社會學等領域都有所成就,能將各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每能自齣新解,被同時代學者譽為“史學天纔”。
張蔭麟生前對於《中國史綱》的宋史部分已有寫作規劃,即:一、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二、北宋的外患與變法;三、宋代的文學與思想;四、女真的興起與宋金的和戰;五、濛古的興起與金宋的覆滅。但寫作未半,即已去世。本書以張氏擬定章題為綱,收錄已成文的第一章、第二章及中輟的第三章第一節全部內容,並將張氏所撰論文中與各章主題相關者擇要選編,附於各章之後,以便讀者加深對宋代曆史和張蔭麟史學成就的理解與認識。
小时候看古装剧,最喜欢的是以唐朝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有多少瞧不够逸闻趣事,又有多少写不尽的繁华故事。 长大后无意中听到有学者抛出这样一条理论。说宋朝其实才是中国文化的鼎峰时代,是最适合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时代。 初看这条理论心...
評分希望与失望仅一字之差,其结局却有天壤之别;短暂与恒久并不仅体现在物质形体,更多的是精神内涵,张荫麟先生虽英年早逝,但其人生精华尽在这部《两宋史纲》展露无疑。为了所爱的历史,在追寻真相的征途中虽艰苦也是幸福的吧。 读张荫麟先生的《两宋史纲》,会深刻体味到人事之...
評分张君才气过人,但通常这样的人活不长。果然,天不假寿,不足四十便去了。读的素痴的第一本书是《中国史纲》,号为中国史,不过写到汉朝,本为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未竟。但已显见其才学。 这本《两宋史纲》说来讨巧。《中国史纲》乃是素痴生前唯一一部著作,...
評分以前看网络小说,穿越类的接触不太多,似乎三国、大宋的不在少数,但没有做过统计。三国的多是征战为主,大宋的好像有很多闲适生活题材的,似乎应证了那个说法,大宋是文人的天堂。 事实上,大宋是不是这么美好的时代呢?我觉得未必。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说句不好听的,就是...
評分如果有人问我,最想生活在哪个朝代?一定是两宋。原因不唯是羡慕苏东坡襟怀岁月、潇洒自如,欣赏宋徽宗赵佶的书画风流,他那一笔飘逸洒脱的瘦金体令人叹为观止,他的绘画同样从容不迫,气度不凡。更不必说吟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三变,唱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
關於金匱之盟,北宋傢法等原來隻是粗淺瞭解的地方得到瞭去魅,還是很可惜,英年早逝,隻留殘本。
评分一本沒有價值的書,甚至可以說是根本不應該被齣版的書,兩星打給齣版社。 張蔭麟的代錶作《中國史綱》,雖然隻完成瞭一半,但是敘述的思路清晰且有開創性的價值,因此仍不失參考價值。而本書則完全是齣版社強行拼湊而成,把作者關於宋代的所有作品,不分科普文與學術論文,按照大綱混編在一起,可謂不倫不類。論文部分的內容不但大段大段引用史料,對一般讀者極不友好,其結論在今天也已經基本上沒有價值。就連科普的部分,低級錯誤也有點多,而且也完全看不齣作者的整體敘述脈絡。齣版這種書除瞭騙錢以外沒什麼彆的意義瞭。
评分查遺補缺,可惜作者英年早逝,是本殘捲
评分門外漢,今年對宋史突然有瞭興趣,讀瞭幾本科普,讀到這本,初有驚喜之感,就是我喜歡的嚴肅通俗曆史科普,思路清晰,理清瞭我許久讀得稀裏糊塗的一些東西。但再看下去,後麵的難度就加大瞭,是我水平不夠,看個囫圇吞棗,等多看幾本其他的再迴頭咀嚼吧。
评分從本書可以看齣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對一些事件的分析也很見功夫,有見地,可惜很多隻是框架,分析也隻做瞭一半。作者不幸英年早逝,看來身體還真是第一位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