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1909—1948,Dazai Osamu),本名津岛修治,出生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地主家庭,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旗手,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自幼体弱内心敏感,中学后迷上文学,崇拜泉镜花和芥川龙之介。
太宰治走上文学道路后,创作高峰集中于他的生命后期,代表作《人间失格》《斜阳》以及震惊文坛的杂文随笔《如是我闻》都是在此期间完成。《惜别》是太宰治以鲁迅为主人公完成的传记式小说,同时代一个文豪为另一个文豪写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亦不多见。
太宰治一生几次自杀,最终于1948年6月投水而死,在痛苦沉沦与自我放逐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他的作品愈发闪亮,愈加受到年轻人的推崇。
太宰治专为纪念鲁迅而写的小说,以鲁迅的形象安放太宰治的灵魂,呈现“太宰治式的鲁迅”形象。
-----------------
★《惜别》是太宰治以鲁迅为主人公完成的传记式小说,同时代一个文豪为另一个文豪写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亦极为罕见。
★本书收录《惜别》《<惜别>之意图》《眉山》《雪夜故事》《樱桃》《香鱼千金》 等六篇太宰治的长、中、短篇小说及随笔。
★“现代译文馆·和风译丛”已出版《罗生门》《人间失格》等众多日本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以精译精编精心设计为宗旨,力求奉献给读者形质俱佳的图书精品。
==================
《惜别》是太宰治以在仙台医专求学时的鲁迅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创作这部作品之前,太宰治亲自前往仙台医专考察,花了很长时间搜集材料,考量小说的架构,用太宰治的话说,他“只想以一种洁净、独立、友善的态度,来正确地描摹那位年轻的周树人先生”;因而,在书中,读者可以看到鲁迅成为鲁迅之前的生活、学习经历及思想变化,书中的周树人,亦因太宰治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其中,而成为“太宰治式的鲁迅”形象。
同时收录《<惜别>之意图》《眉山》《雪夜故事》《樱桃》《香鱼千金》 等5篇中短篇小说。
无论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太宰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宰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奥野健男
想要在人的世界里好好地活下去,那种不能实现的焦虑以及想要认认真真活着的渴望才是他的本质。――日本明治大学教授 齐藤孝
太宰治的作品分为二个人格,一方面有带着自身经历主人公的挣扎;另一方面是坦然描述着血的事实。正因如此,他比那些把自己当作上帝的作家,更有一丝人情,更能打动读者。——高尔基
精神的洁癖,让像太宰治一样的人容不得半点的伤害,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他想要打破什么,却又没有方向。他的痛苦在于他用心看着漆黑的世界。——鲁迅
首先要声明:《惜别》系作者杜撰。 太宰治先生并没有和鲁迅先生同学过,日本当然有同期与鲁迅先生一起在仙台学医的人,但是未必他们与鲁迅先生有过过密的交往,“我”这位来自于乡下,最终成为一名村医的人,因为没有找到更多的资料,也不能说子虚乌有,但是也不能说是真实存在...
评分 评分既不是亲人,又不是朋友,素昧平生的一个外国人,竟然写了一部以鲁迅为主人公的小说。嗯,权当是小说吧。《惜别》。写于1945年。中译本面世却是最近的事了,2006年1月。说到2006,真是一个巧合,因为100年前,也就是1906年初春,鲁迅正好揣着题有“惜别”二字的藤野先生的照片...
评分读了太宰治的《惜别》,前言中一处细节,说太宰治与他的情人投河自杀,尸首在六天后在东京的井之头公园的一座木桥下发现……那是48年的6月,他39岁生日那一天。井之桥,我去过。没注意过那个桥,因为那时,我不知道太宰治。
评分太宰治笔下的那个少年,那个于无人处唱歌的少年,那个羞涩于外乡人口音的少年,那个身着和服、君子般温润的少年,唯独不是大众心目中脸谱化的鲁迅。 书中的前言后序以及正文的开头都已经表明了,《惜别》,与其说是一部回忆型传记,不如更贴切的说是一部有应景性的...
读完这本之后才真正的爱上太宰治。
评分老太的政治作文
评分太宰治笔下的鲁迅仙台学医心路历程XD
评分《惜别》一篇十分真挚和细腻,写出了太宰治对鲁迅的理解,所附其余四个短篇也耐品味。译者文字功底很好,译文流畅雅致。
评分淫贱的翻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