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创建文学团体创造社。20世纪20年代曾在安庆、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教书、编辑刊物。1927年定居上海,曾参加“左联”。1933年迁居杭州。抗日战争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其作品《沉沦》是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本书辑录了郁达夫的经典小说篇目《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彩石矶》《她是一个弱女子》《迟桂花》等。郁达夫以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开创了一个自我暴露的新的题材领域和中国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笔调新颖,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与现代精神。
好的文学不总能表示过去,还能说明现在。 在外留学,远离故土,尤其在这风景如画的国度,就如同他描写的日本的广袤自然一样,总少不了的就是寂寞和思乡。 不必非得把民族-国家套在上面,像初中时分析文章一样,好的作品也给标准答案和凛然大义给糟蹋了。自恋与自虐在一个贫弱国...
评分 评分一般认为,《沉沦》塑造了一位有自闭症倾向、性苦闷的留日青年,而他最终因为不堪忍受外族欺侮,为国家懦弱的现状而感到悲哀甚至走向毁灭。从这里,大体可以看出原因了,一方面是源于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由内向到孤冷到自闭,这暂且称为主观原因,一方面是国家现状让他愤恨,暂...
评分创作的时候凭空捏造人物很难,而且人物形象常常不够丰满,所以重新看《沉沦》,从郁达夫的角度出发,甚至可以大胆地假设,将主人公看成郁达夫,不难看出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李初梨说过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他是一个纯粹的人,所以他可以大胆直率的描写主人公内心...
#77微读
评分“自叙传”风格的几篇,现在读起来的确有些苦闷,也有着明显的从传统文过渡到白话文写作的生硬,但是郁达夫先生迈出了这一步就很棒了。情绪心理写得比较感伤、真切,也带着忧愤;直抒胸臆和整篇的独白比较多。所以我看到书评里很多人不喜欢,也可以理解。在五四年代,郁达夫塑造了“零余者”形象居多,换当今的话就是“边缘群体”。自然是带着颓废和失望去宣泄或者映射批评当时的政治与国家情况的。《迟桂花》这篇是他的转型之作,风格上是从感伤到宁静之美的转化,这篇整体上有一种和谐的诗化意境,我也喜欢这种转变,之前的风格有些青涩。把这篇放在这本书的最后,编者有心。
评分妻子因肺病去世,主人翁日渐消沉,他 当掉家里的物品甚至是亡妻的戒指和最爱的旧书,换来每夜酒店里的寻欢。他想以此来冲散痛苦和凄凉,却一天比一天更加哀愁悲惨。新年里,他得知喜欢的酒店当垆静儿就要嫁人;过去的同学也要回家过年,对比自己的孤苦伶仃更添伤感。新年的热闹和他酒后在月光下回家的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他因老溢血死在银灰色的月光下,死在孤独中。 没有什么是比亲人的离去更伤痛的。亲人的离去让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银灰色的月光下死就是 轻于鸿毛吧。不过我还是对他的死抱有同情。
评分“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跟救亡图存这个主题真的有啥关系咩,哈哈哈哈,郁达夫文笔好罗曼蒂克的,但并不算特矫情,大概是我看过胡兰成吧。喜欢出奔,比较不一样。
评分呃原来是这一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