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仪,资深出版人及作家,曾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香港出版学会副会长,曾游学日本及美国,主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卷、《敦煌石窟全集》26卷、《中华文明传真》10卷的出版工作,著有《魏晋南北升天图研究》《西行找中国》《再见童年》等书,以文学、历史、艺术的比较研究见长,在近年来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写作中,特别着重写以普通人生活经历为核心的“真正的历史”。
在“小历史”中发现“大历史”,
回溯知识分子及其祖国的苦涩转型
……………
※编辑推荐※
☆ 有一种青春,叫作战火纷飞、家园破碎。人与时代的相遇,一向让人唏嘘感慨。本书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远赴海外留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关注在时潮冲击、裹胁下的个人命运。
☆ 作者曾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在写作上,既着重写以普通人生活经历为核心的“真正的历史”,亦不忘以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流为呼应,全书涉及300余位民国名人,大开大阖的布局谋篇,堪称《南渡北归》之前传。
☆ 这一部留学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国政治史,还有半部,是平民求救国、求前途的艰难打拼。
……………
※内容简介※
在民国,留学还远未像今天这般大众化。因为资格难得,当年的留学生里出了不少像蔡元培、鲁迅、胡适、钱三强、汤佩松、林风眠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留学前后,这些一时之选的青年才俊人生经验尚少,在筹集学旅费、适应海外生活及规划个人未来时闹出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可是,作者苦心钩沉无数史料,再现大留学潮,实在另有一番深意。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向近现代化转型的阶段,大留学潮恰是这段近代史的一个切片,聚焦于几代中国青年知识精英。他们求学海外时有过迷茫、委屈,甚至因不同的道路选择而爆发过纷争,而许多人归国后的切实工作成了旧中国不断前行的动力。
谈及人与时代的相遇,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历来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本书另辟蹊径,以小见大,以大量细节呈现了一幅中国近现代留学图景,引领我们再次回顾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动荡岁月里的青春梦想。
……………
※名人推荐※
很有特色,也有主轴。值得推荐!
——留美生物医学工程学者、前中国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张信刚
给留学史加添“立体式”的内容,使比较干枯无味的留学史变得丰腴有情趣,将引领留学史步入新天地、新风貌。
——留美历史学者 谭汝谦
本书范围与内容固然广泛丰富,其中还不乏出人意表、令人发噱的故事。最难得的是,作者不时就事点拨,抒发己见,亦足引人思考。
——留日历史学者、出版家 陈万雄
以留学生自传为素材,别树一帜,既综合,亦缕析,视野开广,条理分明,内容深入,文字浅出,值得细读。
——留法政治学学者 雷竞璇
众所周知,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被英法列强强行打开国门,结束了自明朝以来近几百年闭关锁国的状态,自此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而往往我们看到的史料,要不就是枯燥乏味的大框架历史,讲得头头是道却丝毫提不起兴趣;要不就是摆出一大堆细枝末节不加处理的事例毫无观点可...
评分中国近代兴起的留学潮是一个新事物,是中国三千年未有的变局中的一道风景线,留学潮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引领中国社会的风气之先,其改变中国传统社会影响之大之深可谓是无以复加。 中国传统社会有游学的传统,但这种游学范围主要在中国境内。中国第一次出国游学热潮出现在唐朝,...
评分留学生与公务员 评《大留学潮》 《大留学潮》一书搜罗了300余位亲历者的历史回忆,以真实、完备的细节再现传统中国向西方取经的曲折历程。从每一个小故事中读懂历史的生活细节,从一个个叠加起来的小历史获得了当年仁人志士救国存亡、洋为中用的留学潮流。从出国留学的初衷、...
评分 评分过于冗长,有些地方写得前后矛盾
评分书的内容是各类回忆录的摘抄汇总,并没有理论及深入分析。所以,就阅读来说很好看,全是小故事小八卦。但是,有时候呈现即是立场,透过此书可以全面了解清末至国朝初年留学的基本态势、发展特点,而作者在最后几章也的确表达了看法:大留学潮的基调是爱国与建设祖国,但爱国的留学生返国后,国家与留学生并未获得双赢,造成再后来留学以不归为目标的态势,这是发人深思的。我尤其被那些在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和内战期间归国的爱国留学生们所感动,于是更加为那些在“强国”旗帜下气势汹汹的爱国者们所感到不齿,大抵爱国之事,须在国之危亡始见其真。
评分过于冗长,有些地方写得前后矛盾
评分记叙详细 引证丰富
评分过于冗长,有些地方写得前后矛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