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女,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
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唱戏不务正业,
好八卦囫囵吞枣,
好历史走马观花,
好美食不远庖厨。
著有《艺术巨匠赵孟頫》《方召麐》《山河小岁月》。
在《Vista看天下》、腾讯“大家”“入流”等设有专栏。
编辑推荐:
1、《山河小岁月》姊妹篇,一部色香味俱全的民国故事集;
2、在客厅谈真学问,于厨房窥真性情。深谙“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有做菜好手艺傍身的凶太太们不怕先生不听话;
3、24道私房菜谱,让你一次偷师个够!
内容简介: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作者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张大千、吴宓、黄侃、钱锺书、张恨水、周氏兄弟等二十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并以此理出我们所熟悉的印象中难得的“陌生”。款款细述间,将这些大师再次予以生动描画、使之丰满。浓浓烟火气息中,这些文人的吃货本色一览无余——这,才是真实的他们。
《孟子》有云:食色,性也。对于味道的追求,总是自然而然地激起人们热烈的兴趣。抛开图书市场包打天下的“民国热”标签,仅从人与食物的关系入手,探寻过往的舌尖点滴,更多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平和态度,而非遥不可及的名士风度。 如作者的描述:“人与食物的关系,总是如此奇妙...
评分这本书更能看出那些我们崇拜的人们的生活气息,还有好多“吃货”,尤其是朱自清呀,每每把自己吃到撑。还有一些特别喜欢下厨的大师,还有自己研究的菜谱,张大千的牛肉面,杨步伟厨神,做菜好到学生给校方请愿到她的食堂吃饭,后来还写了几本关于如何做和点中国菜的书。 ...
评分对于民国的历史,我总是有一种“欲罢不能”的迷恋。这些年来,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民国史占据大半。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多次讥笑我,没有姑娘喜欢看这类书,再这样看下去对象是真的找不到了。一语成谶,书看了不少,还想继续看下去;姑娘见了不少,也还得继续见下去。而正是这位...
评分《民国太太的厨房》 最近消遣之时一直在读这本小书,觉得与其叫它《民国太太的厨房》,不如叫《民国文人的另一面》。西南联大的点心菜肴香味随着那些“古怪”文人的谈笑透过字里行间遥遥飘来,那是他们在战火纷飞间另辟出的一小片天地,只盼有一天能重回中原、重回燕京,“为我...
评分2017.9.21更新: 居然是抄袭的,我来说说文章最后食物配图的问题吧。真的太不专业了,这可是在出书啊。 我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这样拍食物的。图中大量使用了黑色背景,尤其是李佳鸾的。不贴合情景也就算了,这让食物没有温度,失去了文中的那股人情味。 蛋饺,鱼和酿豆腐看起来完...
就凭这个新颖的创意,就值两颗星。然后就没了,写的无聊。有关抄袭的问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杨绛那段。连人称都不改一下直接粘贴是嘛!我要不要也出本书!洗稿都不会吗!
评分http://mp.weixin.qq.com/s/-A3U2vGxxEonGquO-1AG5g 看来抄袭洗稿的面还挺广
评分抄袭狗
评分这本书比预期的好太多,其实和“太太”并无太大关系,主要是民国名人大师们和饮食相关的雅闻趣事。作者组织材料功力非凡,文字清丽,旧时人物和情谊跃然纸上,读来笑中带泪。
评分把很多民国名人自述和转述与食物有关的随笔散文日记拼贴在一起,仅此而已。作者粗糙的才情也实在是捉襟见肘。这些文章在公号收收打赏得了偏要集结出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