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文,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1985年9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7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0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2016年1月获博士学位。先后就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华书局辞书编辑室、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近代史档案馆馆长。主要从事晚清政治史和史料学研究。著有《晚清人物与史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合作整理《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中华书局,2015)等。
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1904年立宪呼声高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十年间内忧外患频仍,导致清廷朝局波动,政潮迭起,这个时期深受慈禧宠信的满洲权贵荣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本书通过研究和剖析这个时期荣禄的复杂表现,对了解清末政治的变迁和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荣禄出身满洲世家,以难荫起家,通过结纳醇亲王奕譞、军机大臣李鸿藻等人,参与管理神机营,充任内务府大臣,取得两宫太后信任,在光绪初年权倾一时;后虽一度遭受挫折,但从甲午战争期间自西安重返京城后,荣禄审时度势,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中间,协调满汉矛盾、调解中央与地方纷争,协助最高统治者慈禧度过重重艰难,竭力维护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权;在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己亥建储、义和团运动、庚子新政等历史事件中都曾发挥了重要影响。身为满洲贵族,出于“忠诚”,荣禄事事以慈禧的意志为转移,最后数年政以贿成,无所作为,为时论所讥评,也有其悲剧性的一面。
作者:戴海斌 发表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6-09-11 ■马忠文写荣禄,不仅详道其生平,并历数其交游,尤其致力于廓清那些作用于荣禄仕进、影响于晚清政局的重要人脉关系,于传统政治运作深得三昧。 在中国近代史上,“荣禄”是一个让人熟悉...
评分三天读完此书,如作者所言,基本梳理清楚了晚清重臣荣禄的人生轨迹,除文集、日记、奏折外,作者亦搜罗了不少档案资料,着重分析了甲午、戊戌、己亥、庚子这几年事件背后荣禄的言行及人脉网络,牵扯事件与晚清人物颇多。但叙述手法颇感平实,行文较为单调,对于史实背后的人物...
评分此书是作者四十三岁重入校园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总体严谨,荣禄家被付之一炬,所留资料少之又少的情况下,通过侧面材料和少见的存札考证写就,实属不易。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指出醇王支持荣禄的缘由来。再者书中有太多按照清理“推测”的内容,对众人之间关...
评分作者:戴海斌 发表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6-09-11 ■马忠文写荣禄,不仅详道其生平,并历数其交游,尤其致力于廓清那些作用于荣禄仕进、影响于晚清政局的重要人脉关系,于传统政治运作深得三昧。 在中国近代史上,“荣禄”是一个让人熟悉...
评分这本书对人物关系整理得挺全面的,足以可见西太后是多么会玩平衡之术,各派互相拆台的平衡使得整个王朝不可能拥有一起革新的力量。在地方官员逐渐强势的过程中,有脑子的军机大臣更像是最高统治者和地方督抚之间的传话筒。
评分抽读《戊戌政变》一章,多论断之词,少实证之语。
评分窃以为xx与某某时代类似的题目可能有两个难题:第一,如何防止它成为xx的传记,如果这样,不如编年谱长编。第二,xx是否是该时代的典型人物,xx如何反映该时代,对该时代的叙述如何又辅助对xx的叙述。
评分匆匆一翻。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到底王刚论文的缺点是什么,本文又有何推进
评分八月读完的第一本书,优点是详细的介绍了传主的一生,缺点是比较中规中矩,亮点不多。我觉得相对荣禄,马先生对张荫桓更熟悉,写起来更游刃有余。从书中提到的细节问题承蒙王刚提醒来看,王在对荣禄的研究上可能高于作者一筹,读王的论文感觉也是如此。因此颇期待能一睹王的博论。总之在确实对荣禄系统研究的目前,本书还是值得四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