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历史哲学 哲学 历史 思想史 卡尔·洛维特 洛维特 宗教 德国
发表于2025-05-18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以回溯的方法探究近代历史哲学的形成。近代西方的社会历史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近代历史学学论述与之相应,则是一个历史思想的世俗化过程。该书的主题就可以说是解析西方历史思想的世俗化过程。洛维特认为,作为历史思想的世俗化的现代历史主义并不是十八世纪的产物,中世纪后期,对救赎历史的**目的持末世论圣经信仰的历史神学已有近代历史哲学的端倪。近代历史哲学的思想架构取自基督教历史神学,但颠倒了历史神学的历史道义论。洛维特的这种观点是要说明,二十世纪的众多政治事件及时世俗的,又具有神圣的特征,因为近代的世俗化历史观并非是纯此世性的,它寻求的历史中的道义具有超世性。
洛维特:德国犹太裔思想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与韦伯》、《海德格尔:贫瘠时代的思想家》等。早年研究过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关系密切,但批判海德格尔的政治态度。
逻辑清晰,发人深思。 在前现代,西方对历史哲学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种是古典式的,认为历史是基于不变的人性的周期性循环运动;一种是基督教式的,认为世界历史是向一个既定目标的行进。现代历史哲学以一个原则为线索,系统地解释世界历史,将历史事件及其序列与一种终极意义联系起来。这只能来源于基督教神学,依赖于“救赎历史”的神学解释,完成于对“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建立起进步的必然性。当理性排除了神学信仰之后,只能依赖于现世的先知引领历史的方向,于是出现了拿破仑、列宁、希特勒。20世纪的史学既同时用理性和信仰两种不同的眼光看历史,不能向古代的希腊或犹太人那样看到清晰的图景。作者认为应该接受这一点,像布克哈特那样更多地理解古典的立场,放弃对历史终极意义的追索,而回到历史本身的连续性中进行有限的解释。
评分搞笑的是上面有个评论说,对照英文版发现翻译糟糕。然而扉页分明写着是根据1949年德文版译出的……莫非他认为独立翻译过《康德全集》的李秋零竟然不会德文?
评分基督教末世论开启历史意识,边界和目的提供了期望,以及不断进步的秩序和意义,从而改变古代对宿命和命运的畏惧。
评分他基本判断很锐利,关于世界历史和神学历史学之间的关联很多人也都讲过了。比较有意思的是他倒叙的呈现方法,读起来对很多内容的理解有帮助。附录二对尼采和永恒复归的讨论很精彩。这版翻译经常把教打成敦...基督敦,听起来挺好玩
评分像是今夏昆明长久高温不退之后来的一场及时雨,厘清了我近一年来思考中的诸多困惑,比如有关尼采的永恒轮回、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克尔凯郭尔的神学论题…古典希腊的循环周期论的历史时间-基督教末世目的论的历史时间-近代的进步历史时间观,作者对于这三种历史观的梳理,我认为后来被宗教学、神话学家伊利亚德运用在了《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一书中。本书按照人物编排,顺序是回溯式的,布克哈特-马克思-黑格尔-蒲鲁东、孔德、孔多塞与涂尔戈-伏尔泰-维科-波舒埃-约阿希姆-奥古斯丁-奥罗修-圣经(ps:读导论时,竟然从文风中读出熟悉的味道,心想难道又是“大师”?赶紧往后翻,果然出现刘小枫三个字。可见我中毒有多深…????????)
【上帝创造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演化的历史、救赎的历史:救赎是一个过程(从蛮荒到现代)】 历史只有一个: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就是上帝创造的历史 把历史分成2部分:真实的、和(先知)假设的:这种分类可能是不对的:历史是同一的、上帝创造的历史可能是以演化的方式逐步...
评分一.引言 1.希望意味着什么?期盼,美好的,理想的未来。当我们有希望意识后.在时间观上必然联系到的是”未来“这一观念。那么,与“希望”这一概念类似,未来这一观念,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并不是从古至今就有的。“希望”在历史意识中的转变,在这里,希望只是一个具体形象的指...
评分 评分即使未信仰者如我,仍可获得诸多收获。站在人性之外的终极之维,俯视世界的感觉:纷纷杂杂,如水泄地,遥望齐州9点烟,无神之国人事纷扰。 布克哈特在1872年预言现代工业与军事政权的交汇、极权主义对人的控制;蒲鲁东在1860年预见集体大屠杀的出现;而孔德则预见现代工业...
评分古希腊循环往复历史观 基督教终末论—神义论—历史神学到历史哲学—历史主义—近代进步史观 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不存在普世价值,因而也就不存在一种最终目的。历史的最终目的。而这恰恰是进步史观所追求的——正是因为有如同现代乌托邦思想一样的预设(理性、完美秩序)才...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