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回溯的方法探究近代历史哲学的形成。近代西方的社会历史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近代历史学学论述与之相应,则是一个历史思想的世俗化过程。该书的主题就可以说是解析西方历史思想的世俗化过程。洛维特认为,作为历史思想的世俗化的现代历史主义并不是十八世纪的产物,中世纪后期,对救赎历史的**目的持末世论圣经信仰的历史神学已有近代历史哲学的端倪。近代历史哲学的思想架构取自基督教历史神学,但颠倒了历史神学的历史道义论。洛维特的这种观点是要说明,二十世纪的众多政治事件及时世俗的,又具有神圣的特征,因为近代的世俗化历史观并非是纯此世性的,它寻求的历史中的道义具有超世性。
洛维特:德国犹太裔思想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与韦伯》、《海德格尔:贫瘠时代的思想家》等。早年研究过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关系密切,但批判海德格尔的政治态度。
【按语:洛维特的《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Weltgeschicht und Heilsgeschehen,1949)》以思想史的方式陈述了这一命题:“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零译,上海人...
评分“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这个运动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去神化的,但是,洛维特在使用历史哲学这样一个词的时候,着眼点却与此有些相反,他着重地分析了,即使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
评分 评分 评分【按语:洛维特的《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Weltgeschicht und Heilsgeschehen,1949)》以思想史的方式陈述了这一命题:“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零译,上海人...
对西哲一窍不通的我来说,太弯弯绕绕了,看了老半天也没全明白到底在讲些什么,只能说自己不学无术了。大概是一种这样的思路,西方对历史哲学有循环式和终极目标式的两种理解,前者基于人性的固定,后者基于基督教神学,认为人类是不断进步,最后迈向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或者说被救赎的世界?这两种思路就是一种思考方式,也不知道理解对不对,反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能得到什么都靠自己关注什么信息,同时也是自己的阅历决定的。
评分还是有点单薄。历史意识和政治的关系,没有被涉及。宗教-政治,是不能孤立的。
评分基督教末世论开启历史意识,边界和目的提供了期望,以及不断进步的秩序和意义,从而改变古代对宿命和命运的畏惧。
评分让我感兴趣的是从自然本体论的循环往复的历史到社会本体论的进步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与差异(古今之争)是谁推动了呢?基督教末世论的历史观与其内在的冲突性与调和性我想连通韦伯,但对于历史观念的启发到其深层次的本体论问题还需要探索,洛维特与其说是救赎的历史,不如说他想把基督教世俗化的过程及上帝之国到尘世的过程,暗合为历史观念的转变的过程。读来仓促,以后慢慢理一下~
评分从信仰与救赎到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