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隆基 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1970年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71年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1984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未断奶的民族》《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曾发表评论文章多篇。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作者:孙隆基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432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1
价格:68.00 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8653211
丛书系列:孙隆基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中国文化 
  • 文化 
  • 孙隆基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社会 
  • 心理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内容简介】

◎孙隆基先生最负盛名之作,全新修订版问世

◎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80年代知识界的著名战斗檄文

◎重新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个人与世界”

----------------------------------------------------------------------------------------------------------------------

良心、人心、关心、攻心、掏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怎样的组织和主导作用?

终身、人身、翻身、出身、修身、舍身、身不由己——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没有精神性的“身”来称呼自己?

几千年来,“安心”与“安身”的愿望如何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个体的习惯又将如何反映出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政治格局?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编辑推荐】

1、本书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缘何缺乏自我自主意识?这些问题都可在本书中窥见一斑。

2、本书中谈到的“深层结构”并非历史时序,也不属于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范围,而是讨论了中国的共时性设定。书中的许多历史例证并非一一列举所谓国民“劣根性”,而是从中国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我认同的这个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全面深刻的批判。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之前读《中国:传统与变迁》时,存下两个问题,最近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找到了一些解释,记下备忘。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为什么可以几千年都保持一种超稳定的社会体制形态并难以被打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静态的“目的”意向性...  

评分

无非民族性批判,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观点,演绎到国人生活各个领域,感觉全书至少可以砍掉三分之二,没时间通读看序和和前两章就行。论老辣比不上吾国与吾民。 此书用结构观念研究历史。所谓结构,即某个历史时段相对稳定的因素。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则是从现象本身寻找一种内在的...  

评分

这本书在1983年的时候无法发表,很多人会对这点很有兴趣。然后作者又给自己贴了一个“最高叛国罪”症候群的标签,肯定会让更多人蠢蠢欲动。 然而我觉得这些都是噱头,最有意思的一点还是在于,这本书是在讲“一个人与其原生文化之间的疏离”。如果说书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人的“...  

评分

近读孙隆基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开篇言中国人对人的定义:“人者,仁也”。“仁”是“人”字旁边一个“二,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因此,中国人很早就把“自我”抛出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总是表现出谦虚、谨慎、容...  

评分

近读孙隆基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开篇言中国人对人的定义:“人者,仁也”。“仁”是“人”字旁边一个“二,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因此,中国人很早就把“自我”抛出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总是表现出谦虚、谨慎、容...  

用户评价

评分

【done】【敢不敢让自己太有吸引力,有时可以成为测量自我意识之强弱甚至有无的标准。】比预期要高,分析真的很透,啰嗦但是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前面两章是论述的主线。引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角度,很有意思。看这本书最大感受是绝望,文化力量太强,而身边很多人已经没有那么多陋习,但自己还是有,这和生活世界有关系,然后如何改变呢?这本书是没有方法提供的,只是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厦狠狠地摧毁

评分

不是对中国文化深入了解,批判思考,并置其于世界文明之林中对比审视如此到位是断然写不出此书的。虽然有些事例已经陈旧,但文化的深层结构不变,以更加现代的方式展现。越是看清,越是赞同,也越是绝望。这样一个现代世界的负面形象,在过去无法诞生以人为目的而非工具的制度,在未来亦不容许个人的伸展,依然被人情拖累,依然镇止民心,使之少知寡欲而不乱。或许逃离比改变更加理性。本书出来不易,虽删节版,但内容太丰富,值得反复重读细读。

评分

16书29。可谓是《丑陋的中国人》升级版。作者肯定看过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举证如下图4。用心理学治中国文化史,也算是一法吧。但人之心理,中西有那么大差异么?俺曾说过,俺最敬佩两个民族,一是中华民族,二是犹太民族,他们共同哲学是"活着"。前者是只要你不弄死俺,俺怎么着也得活着;后者是只要你不弄死俺,俺活着怎么着也要弄死你。俺猜,中国文化如果非说有什么结构,大概就是"活着"二字罢。美其名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评分

相比《巨婴国》,还是这本书更好。入木三分。读的时候,需要多点勇气和反思。

评分

时隔12年重读此书,真是感慨万千,虽然中国人已步入微信和私家车时代,但许多民族劣根性确实积重难返(公德恶习、小聪明、小心眼、缺乏终极追求),孙隆基的目光如炬,胆大生毛,剖析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入骨三分,很多段落读罢冷汗直流,再三品味此书,越想越深刻,越品越佩服。值得终生收藏和细读的经典著作。解读中国第一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