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做过记者,作品以独特风格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
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目前其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文字,并创作有21部纪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
【译者简介】
晴朗李寒:诗人,译者。1970年10月生,河北河间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外语系俄语专业。1992—2001年在俄罗斯从事翻译工作。 1990年起发表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得诗歌奖及诗歌翻译奖,出版诗集、译著多部。现居石家庄,开办晴朗文艺书店,自由写作、翻译。本书根据2013年俄语最新修订完整版翻译。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中国首次正版引进,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无前例的残酷记录
★在孩子眼中,战争有不一样的面孔……
★作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 级权威大奖
------------ -------------------------------------------------------------
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本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战争的真实再现。
他们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儿童眼里的战争,要比《我是女人,也是女兵》一书里女人的视角所记录的战争更加惊人。
…… 我们家的所有东西都被抢走了,我们全家人都在饿肚子。他们不让我们进厨房,只给自己做饭。弟弟很小,他闻到味道,就顺着这个味道从地板上爬过去。他们每天都煮豌豆汤,味道很大,很香。过了五分钟,我的弟弟喊叫起来,发出可怕的哭号声。在厨房里,他们把开水浇到了他身上,因为弟弟...
评分鲍勃•迪伦这首诗真的是非常适合本书所讲述的战争内容: 《答案在风中飘扬》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才能称为真正的男子汉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只白鸽要飞越过多少片大...
评分【读《我还是想你,妈妈》有感】 对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来说,妈妈、家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该书采用实录的形式,通过采访这些已经成为大人的苏联孩子,记录了他们在二战时期的遭遇和渴望。本文作者仿佛只是一个倾听的声音和记录者,如实地反映了现实,而真实自能动人...
评分 评分我每次读书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次碰到让自己停留的文字我都会画下来。 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孩子们的话语让我不知所措,太可怕了。就是这种儿童视觉的叙述,明明没有激烈的描写,我却感觉死亡,黑暗就在身边。我的脑中不停的闪过《穿条纹睡衣男孩》中,那个被揍...
二战时白俄罗斯儿童(2-12岁)的记忆口述。105个儿童在成年后回顾那个瞬间和那个时期的令人胆寒唏嘘的记忆,儿童在骤然间亲历轰炸和杀戮,目睹亲人惨死在眼前,他们关于恐惧和血腥的记忆深刻烙印在心理上,一辈子无法忘却和逃离。战争带来的灭绝人性的凶残本质在本书一个个标题和一段段述说中表露无遗。儿子央求不要把被炸死的母亲埋到土里以为母亲会醒;烧毁的大街上远远看到粉红的是孩子的尸体;饥饿让孩子们什么都吃野菜树皮甚至守候老鼠;德国士兵和坦克都是黑色的,声音也是;枪杀游击队员和家属的种种暴行;收拢亲人的脑浆雪白雪白的;美丽的母亲被迎面枪击;孩子们谈论阵亡的爸爸遗腹子弟弟问我在哪儿;有爸爸归来村里小孩都来看因为他们都是孤儿了;珍藏自己军队的弹片很久;小女孩请求街上的阿姨把她也抱在大腿上;害怕年轻微笑的男人。
评分关于二战多看的是宏观层面和德国视角的记录,因为受以前历史教科书的影响颇深,深感只从战胜方立场出发失之偏颇,反倒用力过猛。这本书记录了俄罗斯儿童眼中的战争,没有控诉,让人心颤的是其真实的力量。犹记最后一章「在天之涯,在海之角……我们是最后的见证者」,本书的原名亦是「Last Witness」。不由想到,中国也有这么一些历经动荡时代的老人,他们的话语是否被我们记录?
评分每次读过她的作品都只能沉默,我绝对不想再看第二遍,又卑鄙地庆幸着我看过
评分关于二战多看的是宏观层面和德国视角的记录,因为受以前历史教科书的影响颇深,深感只从战胜方立场出发失之偏颇,反倒用力过猛。这本书记录了俄罗斯儿童眼中的战争,没有控诉,让人心颤的是其真实的力量。犹记最后一章「在天之涯,在海之角……我们是最后的见证者」,本书的原名亦是「Last Witness」。不由想到,中国也有这么一些历经动荡时代的老人,他们的话语是否被我们记录?
评分倘若用一个故事触动不了我们,那就用十个,用一百个,用一百零一份朴实的讲述,不断叠加战争造成的痛苦,终究会到达人类情感阈值的极限,让冷漠的心颤抖,让我们不再克制眼角的泪,在泪眼朦胧中看到那背后深深埋藏的或者冉冉上升的意义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