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思(1948-),原名Frances Wood,译音弗朗西丝·伍德,英国图书馆员、汉学家、历史学家。
吴芳思在剑桥大学学习中文,于1975至1976年在北京大学学习。1977年进入伦敦大英图书馆工作,负责管理中国典藏,并出任中文部主任,直到2013年退休。她还是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及东方陶瓷学会交易(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的编辑。
其著作《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
《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四色全彩印刷)》挑战了一个人云亦云的概念:马可·波罗是第一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通过对《马可·波罗行纪》展开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从行程路线、记录内容、叙述语气、使用语汇等方面,对《行纪》的真伪加以讨论,并结合中西方蒙元时期史料,以及威尼斯中古时期档案记录等等宝贵资料,对马可·波罗及其家人的真实生活加以推演考证,非常精彩地论证了马可波罗其人、其事迹的可靠性问题。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 质疑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多少有些伤感情;中国的马可﹒波罗研究者们,则几乎不会否定这一基本前提。擅于怀疑的西方学者却偏要逆势而上,吴芳思女史的这本书便是这类“叛逆”质疑的集成者。 正如吴芳思所言,现在并没有文献能够直接证明马可一行确实来...
评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 质疑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多少有些伤感情;中国的马可﹒波罗研究者们,则几乎不会否定这一基本前提。擅于怀疑的西方学者却偏要逆势而上,吴芳思女史的这本书便是这类“叛逆”质疑的集成者。 正如吴芳思所言,现在并没有文献能够直接证明马可一行确实来...
评分《马可波罗游记》我看的是冯承钧先生的注释本,读完全书,始终有几个疑问挥之不去:首先,马可波罗路线误差颇多,越往东方越甚,冯先生在注释中多以古人于地理方向不甚明确为之辩护;其次,全书对中国的介绍文字并不特别多,这和他自称在中国生活的那么长时间极不相符;再...
评分看到最后一章,才对我们老师为何要颇为愤怒地驳斥这本书的感情有了共鸣。 先不说其他,这本书的翻译本身就让人有些倒胃口,原书名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 硬要在中间加上“真的”两个字,虽然这样不可避免地加强了语气,并切合了吴芳思质疑马可波罗来华真实性的最终观点,...
评分看到最后一章,才对我们老师为何要颇为愤怒地驳斥这本书的感情有了共鸣。 先不说其他,这本书的翻译本身就让人有些倒胃口,原书名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 硬要在中间加上“真的”两个字,虽然这样不可避免地加强了语气,并切合了吴芳思质疑马可波罗来华真实性的最终观点,...
提醒我们不要做最后一个总结者,到时候人家对话、打脸都冲着你来了。那些零零碎碎的人都可以不提,但是你不能不提。这何苦呢。
评分购于北京万圣书园(北大校区旁边),读来新奇好玩。
评分无用。
评分马可波罗即使来过中国,其实也相当于现在广州的一黑人兄弟吧!
评分马可·波罗可谓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大多数人模糊地知道他来过中国,然后回老家狠狠吹了一通牛。其余的细节呢?——尽管我们从未读过《马可·波罗行记》,但在印象中他似乎是一位哥伦布、麦哲伦似的先驱者。 不过作者认为,马可波罗当然没有办法凭一己之力完成这么大的历史使命,甚至波罗从未到过中国。1995年,本书初版问世,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议伦。 作者研究了《马可波罗行记》版本的流变,指出了手抄书被扩写的问题,中世纪通用语言的变化,还提出许多质疑——为什么像波罗这样一位观察细致的人,没有讶异于裹小脚的女人,或用筷子吃饭呢? 在研究了中国地方志之后,这样的疑虑更深了——为什么没有中国人记录这些金发碧眼的威尼帝商人呢?或许是因为当时贸易发达,老百姓不以为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